

1.
從左右相持或相對。
1.出自《儀禮·既夕禮》北面交轡,圉人夾牽之。
2.出自《墨子·雜守》守大門者二人,夾門而立。
3.出自《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4.出自《送區冊序》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余家。
5.出自《池北偶談·談藝一·錦秋亭辨》灣頭煙火數百家,夾河以居。
6.出自《保衛延安》這一條溝是東西二條山夾著一條小河,公路和小河平行。
2.
從兩個相對的方面施加作用。亦指置于胳膊底下或手指等中間。參見“夾介”。
1.出自《左傳·定公八年》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鈹、盾夾之。
2.出自《乞巧文》膠如鉗夾,誓死無遷。
3.出自《兒女英雄傳》我這里吆喝了兩聲,他才夾著尾巴跑了。
4.出自《母親》三姑太太是四十歲的人了,卻是愛裝扮的,也夾了一包第二天穿的衣裳回來。
5.出自《紅巖》江姐……用帶著手套的中指和食指,從皮包里夾出一份證件,隨手丟在床上。
3.
鉗夾用具。參見“夾子”。
1.出自《周禮·夏官·射鳥氏》射則取矢。矢在侯高,則以并夾取之。
2.出自又如:書夾;講義夾;畫夾。
4.
輔佐。
1.出自《書·梓材》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
2.出自《一切經音義》夾,輔也。
3.出自《贈司空兼侍中文元賈魏公神道碑》于皇仁宗,時宋之隆。奠此中國,四夷來同。孰夾孰承?有宰魏公。
5.
摻雜;連帶。參見“夾生”、“夾白”。
1.出自《楹史·機心不自覺》適得旨,欲變錢法,煩公依舊夾錫樣鑄一緡。
2.出自《吹網錄·虞山妖亂志撰人》卷首借翁太常憲祥家內亂事作緣起,中間復夾敘錢裔肅、朱國弼、鄭鄤三人事。
3.出自《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新仇夾舊仇。
4.出自《妯娌》趙大媽臉上更是夾耳根的紅起來。
6.
夾室。參見“夾室”。
1.出自《書·顧命》西夾南向。
2.出自《儀禮·聘禮》堂上之饌八,西夾六。
3.出自《汝州龍興寺修吳畫殿記》觀華嚴小殿,其東西夾皆道子所畫,東為維摩、文殊,西為佛成道。
7.
港汊。
1.出自《長歌行》朝浮杜若洲,暮宿蘆花夾。
8.
量詞。
1.出自《宋史·外國傳六·天竺》滄州僧道圓自西域還,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貝葉梵經四十夾來獻。
9.
棋類術語。
1.出自《棋訣·論棋訣要雜說》夾有虛實(有實夾,有虛夾),打有情偽(凡打節有實打,有虛打)。
1.一時流行的傳染病。
1.指時人的意思。
1.因時。謂因時而動。
1.當代的英才。
1.即鰣魚。
1.當時的口語。
1.謂按季節而育養。
1.時人的稱譽。
1.指帝王適時的出游。
1.亦作"時奧"。
2.謂氣候和暖。
1.四時和月分。
2.時間;時候。
3.指節令。
1.古人迷信,認為人一生的吉兇遭際均由命運決定,并通過時間的運轉表現出來,稱為時運。
2.謂時光流轉,節序變化。
3.時代的風氣。
1.當時流行的曲調。
1.猶時相。
1.暫時。
1.當代的賢達。
1.應時的美味。
2.當代的名人。
1.唐時廷議奏對的記錄,稱"時政記"。始于唐長壽間。由宰相撰著,封送史館。
1.儒家謂立身行事,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
1.當代的君主。
1.現時的食物。
1.亦作"時妝"。
2.時興的裝飾,打扮。
3.當代通行的裝飾,打扮。
款式新穎而富有時代感的服裝。時間性強,每隔一定時期流行一種款式。采用新的面料、輔料和工藝,對織物的結構、質地、色彩、花型等要求也較高。講究裝飾、配套。在款式、造型、色彩、紋樣、綴飾等方面不斷變化創新、標新立異。
展示服飾用的人體。可以是真人或是人造模型。真人在時裝表演和時裝攝影時,穿著時裝展覽樣品,同時伴以一定的動作、舞蹈或顯示一定的姿勢,以更好地顯示時裝效果。
1.為時人所尊崇。亦指為時人所尊崇的人。
1.時盡。指年底。
1.賞識并提拔。
1.謂了解﹑認識事物之變化。
1.謂認識事物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問題。
1.識別辨認。
1.識別辨認。辯﹐通"辨"。
1.辨認﹔鑒別。
1.識見及才能。
1.能識別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1.識見和氣度。
1.識知察覺。
1.謂理解人事的盛衰變化。
1.說破。
1.有識見﹐能洞達事理。
2.識鑒并洞達。
1.懂得事情的要領或有關大局的道理。
1.識知圣道。
2.識途。
1.懂得﹐知道。
1.《舊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后以"識丁"指識字。
1.識見與器度。
1.見地和決斷。
1.《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識二五而不知十"謂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
1.猶識荊。
1.識鑒。
1.能識別貨物的好壞。
2.指能鑒別人。
1.亦作"識幾"。
2.謂知曉事物發生變化的幾微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