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簸箕,簸糧食或撮垃圾用的器具,一面敞開,三面有幫,一般用竹篾、鐵皮等制成。
2.
名詞
簸箕形的指紋(區別于“斗”);不成圓形的指紋。
3.
名詞
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七宿。參見“二十八宿”。
4.
名詞
(Jī)姓。
1.
簸箕。揚米去糠的器具。
1.出自《戰國策·齊策六》大冠若箕,修劍拄頤,攻狄不能,下壘枯丘。
2.出自《箕銘》箕主簸揚,糠秕及陳。
2.
畚箕。畚除垃圾的用具。
1.出自《管子·弟子職》執箕膺揲,厥中有帚。
2.出自《禮記·曲禮上》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以箕自向而扱之。
3.
伸開兩腿坐著,形狀如簸箕。
1.出自《禮記·曲禮上》立毋跛,坐毋箕。
2.出自《滄浪亭記》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箕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
4.
指紋形狀之一種。由多數箕形線紋組成,狀似簸箕。參見“箕斗”。
1.出自《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作品選集·斷頭山》惡霸橫蠻不甘休,冷笑一聲說出口:“不還帳拿你的兩畝薄土抵壓頭?!苯袃焊府敿s上去蓋箕斗,他還說自家人寬待從優。
5.
通“基”。依據。見《讀書雜志馀編上·后漢書》。
1.出自《后漢書·馬融傳》右矕三涂,左概嵩岳,面據衡陰,箕背王屋。
6.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1.出自《詩·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2.出自《孫子·火攻》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7.
木名。參見“箕服”。
1.出自《國語·鄭語》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2.出自《東周列國志》羊被鬼吞,馬逢犬逐,慎之慎之,檿弧箕箙。
8.
姓。春秋時晉有大夫箕鄭父。
1.出自《廣韻?之韻》箕,姓。左傳晉有大夫箕鄭。
1.筑墻的板和掘土的鍬。借指掘土筑墻。插,通"鍤"。
1.一種人力或獸力牽引的大車。有雙輪﹑三輪或四輪的。
1.古代黃河中段的重要渡口。故址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東北。
1.指門牙。
1.指受刑挨板子的創傷。
1.指木板坐榻。
2.指木板臥床。
1.猶名片。古時書寫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訪問通名之用。
橫剖面呈長方形的銼。也叫扁銼。
1.見"板闥"。
1.見"餓餒"。
1.見"餓紋"。
1.亦作"餓文"。
2.人口角延伸到嘴里的皺紋。迷信的人認為有此紋者必餓死。
1.因餓死而揚名。引申為隱居不仕,過貧困生活,而名揚于世。語本《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
1.缺乏食物的貧困去處。
2.饑火中燒的境地。
1.指貪色的目光。
1.餓火。
1.直言爭辯貌。
2.挺立貌。諤﹐通"岳"。
1.忠直的節操。
1.直言貌。
2.驚愕貌。諤﹐通"愕"。
1.唐開國名將鄂國公尉遲敬德﹑褒國公段志玄的并稱。
1.同"鄂君被"。
俄羅斯大河。在亞洲北部。由比亞河和卡通河匯合而成,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鄂畢灣。以卡通河為源,長4338千米;若以源于中國境內的支流額爾齊斯河河源起算,全長5410千米。流域面積約299萬平方千米。水力資源豐富,干、支流上游建有水電站。絕大部分河段可通航。
敖包。
1.花萼和花托。鄂,通"萼"。不,同"柎"。
1.語出《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以"鄂棣"比喻兄弟。鄂,通"萼"。
1.指郢。
1.蒙古語。意為星宿。亦譯為大敦。
1.直言爭辯貌。鄂,通"諤"。
2.嘵嘵不休貌。
3.花開放貌。鄂,通"萼"。
4.挺立貌。
1.契丹語﹑女真語﹑蒙古語譯音。謂宮帳。
1.蒙古部落名。亦作地名『為朔方郡,屬并州。明為蒙古族鄂爾多斯部。即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參閱《嘉慶一統志.鄂爾多斯》。
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面積158萬平方千米。大部分海面結冰期長達七個月。多濃霧。水產豐富,產鮭魚、鱈魚、大馬哈魚等,堪察加附近有世界最大捕蟹場。
1.鄂君子晳,楚王母弟,官為令尹,爵為執珪。越人悅其美,因作《越人歌》而贊之。見漢劉向《說苑.善說》◇因以"鄂君"為美男的通稱。
1.春秋楚王母弟鄂君子晳乘舟,操舟越女以歌聲表達對其愛慕之情。鄂君舉繡被覆蓋越女,得以交歡盡意◇因以"鄂君被"為歌詠男女歡愛的典故。
1.楚王母弟鄂君子晳泛舟湖上,越女為之操舟,并作歌贊之◇因以"鄂君船"為與友人泛舟的典故。
1.同"鄂君被"。
1.同"鄂君被"。
1.見"鄂君船"。
1.鄂君被。
1.吃驚貌。鄂,通"愕"。
1.唐開國名臣鄂國公尉遲敬德﹑申國公高士廉的并稱。
1.準噶爾部血緣集團名,意為部屬。
1.蒙古語otog譯音。意為部屬。亦為部落長之名。
1.宋抗金名將岳飛冤死后,孝宗詔復原官,寧宗嘉定四年追封鄂王。見《宋史.岳飛傳》。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
1.舊指湖北省省城武昌。
在湖北省東南部,長江南岸,武大鐵路線上。1960年始設市(曾名鄂城市)。人口999萬(1995年)。為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工業有鋼鐵、建材(水泥)、造船、化肥、機械等。市西梁子湖特產武昌魚。名勝古跡有西山、鄂王城、古靈泉寺、三國吳王避暑宮等。
1.見"鄂君船"。
1.相傳在今湖北武昌黃鶴山上游三百步長江中。隋置鄂州,即因渚得名。世稱鄂州為鄂渚。
1.花托。鄂,通"萼"。
1.古代人名◇用為商星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