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因餓死而揚名。引申為隱居不仕,過貧困生活,而名揚于世。語本《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
1.見"內娶"。
1.亦作"內取"。
2.謂諸侯娶國內大夫之女。
1.內部的仇怨。卻,通"隙"。
燃料在氣缸內燃燒而產生動力的熱力發動機。常見的往復活塞式內燃機主要由氣缸、活塞、連桿、曲軸等組成。燃料與空氣混合后在氣缸內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在氣缸內膨脹,推動活塞做功,再通過曲柄連桿機構輸出機械功。按所用的燃料分,有汽油機、柴油機、煤氣機等。具有熱效率高、功率和轉速范圍寬、配套方便、機動性好等特點,是使用最廣的動力機械。
1.同"內傷"。
2.壤,通"傷"。
①古代泛指妻妾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內人皆行哭失聲◇專用來對人稱自己的妻子這是內人,她很少參加這樣的晚會。②宮中女官;宮女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太后使內人問之。
1.唐時宮中女伎藝人家在教坊,其家稱"內人家"。
1.內心怯懦。
1.謂在朝中任職。
1.物件里面所包容的東西。
2.事物內部所含的實質或意義。
3.哲學名詞。指事物內在因素的總和。與"形式"相對。世界上任何事物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內容,并隨著內容的發展而改變。但形式又反作用于內容,影響內容,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對內容的發展起有力的促進作用。內容和形式是辯證的統一。
內容指構成事物的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形式指事物內在要素的結構或表現方式。內容包括事物的各種內在矛盾以及由這些矛盾所決定的事物的特征、運動的過程和發展的趨勢等。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同一種內容在不同條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種形式在不同條件下可以體現不同的內容。內容與形式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并隨內容的發展而發展。形式對內容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內容活躍,形式相對穩定,兩者既相適合又不絕對適合。
1.北魏官名。皇宮中衛隊長官。
1.謂宮花。
1.謂穎慧天然,蘊而不露。
1.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為"內三關"。
1.北魏宮中宿衛官。
1.清官署名。清天聰十年,置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各設大學士一人。內國史院掌記注詔令,編輯實錄﹑史書,撰擬郊祀祝文﹑誥命冊文等事。內秘書院掌外交文書及敕諭祭文。內弘文院掌注釋歷代行事善惡,進講∠稱"內三院"。康熙九年改為內閣。
1.謂大門以內的喪事。
1.中色,中央之色。
1.即內供奉。大內道場的僧職。始于唐肅宗至德元年。
1.宮扇。宮廷儀仗用的扇子。
1.舊稱皇后的膳食。
1.心中悲痛。
2.中醫學名詞。指七情過極﹑勞累過度﹑飲食不調等原因所引起的臟氣損傷。
3.中醫學名詞。泛指因跌﹑打﹑擠﹑碰等引起的血﹑氣﹑臟腑﹑經絡等的損傷。
1.唐五代宮中女官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統稱"六尚書"。因在宮內供職,故稱內尚書。
1.內室。
2.古代婦女居于內室,因借指妻子﹑女眷。
3.宋代太學三舍之一。初學者入外舍,由外舍升內舍,由內舍升上舍。
1.猶自身。
1.謂內心嚴酷。
1.宗廟所祭之神,因其為一族祖先,故稱內神。
2.道教語。指主司人體五臟六腑七竅之神。因其在人體之內,故謂之內神。
1.舊指在外省任職的官吏升補京職。
1.音韻學術語。指撮口之聲和齊齒之聲。
①反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②儒家提倡的道德修養方法之一。自我內心的省察,即自身反省,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對的地方。但有些儒者認為內省即是把內心存在的善心擴充開來。
①反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②儒家提倡的道德修養方法之一。自我內心的省察,即自身反省,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對的地方。但有些儒者認為內省即是把內心存在的善心擴充開來。
1.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謂內備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則為王者之政。
1.太子宮中宦官的頭目。
1.指家中的妻妾及財物。
2.謂腹中有才干。
1.謂從中侵蝕肌肉。
1.官名。西周始置,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春秋時沿置。見《周禮.春官.內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師『景帝分置左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漢初,諸侯王國置內史,掌民政。歷代沿置,隋始廢。
4.官名。隋文帝改中書省為內史省,置內史監﹑令各一員。隋煬帝改為內書省。唐高祖武德初復為內史省,三年改為中書省◇亦用以稱中書省的官員。
5.古政區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內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咸陽(今咸陽市東北)。轄境相當今陜西關中平原『景帝時分左﹑右內史。武帝時又分左﹑右內史為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三個相當郡的政區,合稱"三輔"。 6.復姓。周內史叔興的后代,以官為氏。見《通志.氏族略四》引漢應劭《風俗通》。
1.南唐改中書省﹑門下省為"內史府"。
1.傳達皇帝詔令的內監。
1.明代出售宮中人多余舊物的集市。
1.宗廟祭祀之事。
2.國內的事。
3.指朝廷內的事。
4.宮內的事。
5.指家內的事。 6.指方術之事。
1.在皇帝宮廷侍奉,供使喚。
2.在宮中供使喚的人。
3.官名。隋置內侍省,所掌皆宮廷內部事物。雖亦參用士人,主要仍為宦官之職。唐沿用不改,全部以太監充當。宋代增設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稱前后省,前者尤為親幸。在宮內執役的隸屬入內內侍省,在殿中執役的隸屬內侍省。其官有內侍﹑殿頭內侍﹑高品內侍﹑高班內侍諸名◇因稱宦官為內侍。
1.同"盤踞"。
2.猶根據;根本。
1.盤踞。
1.盤結據守;占據。
1.猶盤辟。
1.盤問考查。
1.繞空;凌空。
1.查點倉庫物品。
1.南方一種少數民族,以盤藍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