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嫉妒,憎恨。
2.
動詞
害怕。
3.
動詞
認為不適宜而避免。
4.
動詞
戒除。
5.
名詞
(Jì)姓。
1.
亦作“坖”。
2.
猜忌;嫉妒。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君忌我矣,弗先,必死。
2.出自《抱樸子·漢過》干時率皆素餐偷容,掩德蔽賢,忌有功而危之,疾清白而排之。
3.出自《新唐書·張九齡傳》李林甫無學術,見九齡文雅,為帝知,內忌之。
4.出自《春雨堂隨筆》古今忌才,雖曲藝亦然。
3.
顧忌;忌憚。
1.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
2.出自《射雉賦》忌上風之餮切,畏映日之儻朗。
3.出自《巫山》詩山高虎狼絕,深入坦無忌。
4.出自《西楚都彭城論》乃者項王之所忌,唯漢王也。
4.
禁忌;忌諱。
1.出自《易·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2.出自《文心雕龍·論說》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
3.出自《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那紅衣最忌的是酒,才沾滴點,其色便改。
4.出自《矛盾論》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5.出自《廣韻·志韻》忌,止也。
5.
戒除。
1.出自如:忌煙;忌酒。
6.
舊時謂君王去世或親亡之日。
1.出自《老學庵筆記》太祖開國,雖追贈僖祖以下四廟,然惟宣祖昭憲皇后為大忌,忌前一日不坐。
7.
語助詞。
1.出自《詩·鄭風·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8.
憎惡;怨恨。
1.出自《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維予胥忌。
2.出自《國語·晉語三》晉君大失其眾,背君賂,殺里克,而忌處者,眾固不說。
9.
特指趨避習俗或迷信認為不祥的事物。
1.出自《周禮·地官·誦訓》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
2.出自《后漢書·張奐傳》﹝武威﹞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產子及與父母同月生者,悉殺之。
3.出自《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呸!自己是老看蠶,到忘記了這取火乃養蠶家最忌的。
4.出自《紅樓夢》彼時正月內,學房中放年學,閨閣中忌針黹。
10.
指行事不吉利的日子。參見“忌諱”。
1.出自《齊民要術·種谷》種之不避其忌,則多傷敗。
1.裝在槍頭上的鋼刀或鋼錐。
1.比喻出面帶頭的人容易遭受打擊。
俗稱子彈”。從槍管內發射的彈藥。由彈頭、彈殼、發射藥和底火組成。按配用槍種,可分為手槍彈、步(機)槍彈和大口徑機槍槍彈;按作用效果,可分為普通彈、穿甲彈、燃燒彈、照明彈、曳光彈等。
1.謂行動失去規范。
1.吸鴉片用的煙槍與煙斗。
1.用槍射擊的技術。
2.使用長槍(古代武器)的技術。
1.槍身。泛指武器或武裝力量。
1.豎立的槍身。代指兵器。
1.猶花腔。比喻花言巧語。
2.武術中槍術變化的一種花招,可以使對方對自己的動作發生錯覺。
3.比喻手段,手法。
1.指槍支彈藥。
1.用槍射擊。
1.槍上發射子彈的機關。
1.槍與戟。泛指武器。
1.槍斃。
1.古代城防武器。
1.古時用尖竹木所筑之壁壘。
1.見"槍累"。
1.亦作"槍櫐"。
2.用尖竹木相累而成的藩籬﹑柵欄。
3.喻指界線。
1.槍桿如林,子彈如雨。形容彈火密集。
1.猶言刀槍林立。形容激烈戰斗的場面。
1.方言。打水禽用的一種小船。
1.亦作"槍炮"。
2.槍和炮。泛指武器。
3.一種土槍。
1.成品綠茶之一。由帶頂芽的小葉制成。芽尖細如槍,葉開展如旗,故名。
1.紛亂貌。
1.用槍打死。
1.謂為槍所傷。也指為槍所傷后留下的傷痕。
1.指激烈廝殺的場面。
1.宋代廣南東路鄉兵之稱。
2.射擊手。
3.科舉應試時冒名代考的人。
1.槍上可以推送子彈進槍膛的機件。
1.槍管中裝送子彈的部分。
1.指考試時替別人作文章或答題。
1.舊式刺擊兵器長柄前端裝配的金屬尖頭。
2.槍管的前端。
1.安在槍頭上的刺刀。
1.固定和保護槍身且便于使用之托柄。
即魷魚”(1230頁)。
1.即天槍。
1.猶硝煙。
2.引申為殺氣。
1.形容激烈的爭戰。
1.碉堡或墻壁上開的供射擊用的小孔。
2.槍彈打穿的洞。
1.槍上用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
1.《莊子.逍遙游》"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后因以"槍榆"形容識淺志小,亦借指識淺志小的人。
1.亦作"槍杖手"。
2.宋代福建路與江南西路鄉兵之稱。
1.見"槍仗手"。
1.亦作"槍枝"。
2.槍的總稱。
1.見"槍支"。
1.槍彈。
1.槍彈。
1.象聲詞。玉相擊的聲音。亦泛指清越的聲音。
1.以頭撞地。
1.趨蹌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