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記憶,把印象保持在腦子里。
2.
動詞
記錄;記載;登記。
3.
名詞
錄載、描寫事物的文獻(xiàn)(常用作書名或篇名)。
4.
名詞
記號;標(biāo)志。
5.
名詞
生下來皮膚上就有的色斑。
6.
量詞
多用于某些動作的次數(shù)。
7.
名詞
(Jì)姓。
1.
不忘,把印象保持在腦中。
1.出自《書·益稷》撻以記之。
2.出自《夏駕湖晚步懷古》詩空嗟落日猶如夢,不記東風(fēng)幾換年。
3.出自《澹定集·同口舊事》他的這一勸告,我一直記在心中,受到益處。
2.
記錄;載錄。
1.出自《國語·晉語四》瞽史記曰:“嗣續(xù)其祖,如谷之滋,必有晉國。”
2.出自《漢書·游俠傳·原涉》削牘為疏,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
3.出自《〈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4.出自《墳·人之歷史》且所著書中,復(fù)各各記其特點,使一披而了然。
3.
公牘;札子。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王孫駱移記曰:“今日壬午,左校司馬王孫駱,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圣:吳王晝臥覺寤,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記到,車馳詣姑胥之臺。”
2.出自《漢書·張敞傳》以臣有章劾當(dāng)免,受記考事。
3.出自《晉書·虞預(yù)傳》太守庾琛命為主簿,預(yù)上記陳時政所失。
4.出自《答范資政書》道遠(yuǎn)且阻,不得上記,以候起居。
4.
指典籍;著作。
1.出自《莊子·天地》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2.出自《文選·鮑照〈升天行〉》五圖發(fā)金記,九龠隱丹經(jīng)。
3.出自《處州孔子廟碑》鄴侯尚文,其於古記,無不貫達(dá)。
5.
文體名。以敘事為主,兼及議論抒情和山川景觀的描寫。晉陶潛有《桃花源記》。
1.出自《文章辯體序題·記》《金石例》云:記者,記事之文也。西山曰:記以善敘事為主。《禹貢》、《顧命》乃記之祖,后人作記,未免雜以議論。
2.出自《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不管他寫的是“銘”,是“傳”,是“記”,是“書”,是“文”,是“言”,都可以歸入散文一類。
6.
記述或解釋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周禮·考工記》、《禮記》、《大戴禮記》。
1.出自《漢書·儒林傳·孟卿》倉說《禮》數(shù)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
7.
印章;鈐記。
1.出自《清波別志》熙寧間,詔鑄諸路走馬承受朱記,給之,拘收元給奉使印。
2.出自《召辭紀(jì)事》又特降手諭,賜路費銀兩、表里及銀記一顆。
8.
表記;標(biāo)志。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而梁父罔幾也。
2.出自《水經(jīng)注·沁水》以宣尼大圣,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
3.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tuán)圓》馮公又問道:“足下與先孺人相約時,有何為記?”
4.出自《〈且介亭雜文〉附記》改動兩處,我都注在本文之下,刪掉的五處,則仍以黑點為記。
9.
皮膚上生來就有的深色的斑。
1.出自《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脫下衣裳,果然有一搭紅記。
2.出自《我的童年》可是老姨太總不讓我光著膀子,說我背上的那塊藍(lán)“記”是我的前生父母給涂上的,讓他們看見了就來討人了。
10.
動量詞。打一下叫打一記。
1.出自《何典》牽鉆鬼誠恐老子要怪他,便把那叫化子夾背一記。
2.出自《無題》說著,他握起拳頭在椅子邊上捶了一記,像對幾千萬人宣誓。
11.
佛教語。佛對弟子和發(fā)愿心修行的人,預(yù)言其將來成果作佛的事叫“記”。以之授與其人叫“授記”,受者謹(jǐn)領(lǐng)叫“受記”。
1.出自《佛說維摩詰經(jīng)·菩薩品》由是論之,不從無生得最正覺,然則何用記?
2.出自《嵩岳寺碑》莫不佛前受記,法中出家,湛然觀心,了然見性。
3.出自《衡州西禪寺碑》猥以凡夫,承于至請。樂總持之有記,愧聲聞之無根。
12.
通“其”。語助詞。
1.出自《詩·王風(fēng)·揚(yáng)之水》彼其之子。
13.
通“計”。參見“記會”。思慮盤算。
1.出自《云麓漫鈔》魏晉以來,中書監(jiān)令掌贊詔命,記會時事,典作文書。
1.珍貴的書法真跡。
2.指道教經(jīng)文。
3.指皇帝的印璽。
1.寶玉。
1.天子的儀仗。
1.佛家的帷帳。
2.華美的帳子。
1.珍寶。指珠玉寶石等。
1.指三國魏甄后的玉鏤金帶枕。曹植持此枕,至洛水,思甄后而作《感甄賦》,即《洛神賦》。見《文選.曹植》李善題注。
1.玉圭之類的珍貴玉器。
1.舊時道教稱靈芝。靈芝,蕈的一種,菌蓋腎臟形,赤褐色或暗紫色,有環(huán)紋,并有光澤。可入藥,有滋補(bǔ)作用。
1.以寶物充當(dāng)?shù)牡盅浩贰?/p>
1.猶珍藏。
從陜西寶雞到寧夏中衛(wèi)。長498千米。南接隴海鐵路,北接包蘭鐵路。1995年通車。已電氣化。是連接中國西北與內(nèi)地的骨干通道。
珍惜重視他的書法作品深為世人~。
1.佛教語。比喻普渡眾生到達(dá)彼岸的佛法。
1.精致的卷軸。亦借指珍貴的書籍。
2.華貴的車輛。
1.毛筆的異稱。
1.指帝位。
2.對人后裔的美稱。
1.貴重的珍珠。
2.花名。山茶的一種。亦稱"寶珠茶"﹑"寶珠山茶"。
3.花名。茉莉花的一種。即寶珠小荷花。
1.見"寶珠"。
1.見"寶珠"。
1.唐皇甫□《原化記.賀知章》"賀知章嘗謁賣藥王老,問黃白術(shù),持一大珠遺之。老人得珠,即令易餅與賀食∝心念寶珠何以市餅,老叟乃曰'慳吝未除,術(shù)何由成?'"后常以"寶珠市餅"喻指屏除凡欲,輕寶重道。
1.古代箏﹑琴﹑瑟等彈撥樂器的弦柱。
1.指傳說中鳳凰授與帝堯的圖璽,以其章如篆,故稱◇以喻象征天命的圖箓。
2.熏香的美稱。焚時煙如篆狀,故稱。
1.精美莊嚴(yán)。
2.稱對方莊院的敬辭。
1.用珠寶加以裝飾。
2.指精美的裝束。
1.以寶珠裝飾的幢竿。
2.幢幡,幢旗。
3.即經(jīng)幢。刻有佛號或經(jīng)咒的石柱。
4.佛教所稱司樂的天神。
1.香爐的一種。多為僧家所用。
1.稱帝王神仙所寫的字。
1.稱皇帝的手跡。
1.即鉆石,金剛鉆。
1.國運(yùn);帝位。
1.古代用以占卜吉兇的龜。
2.引申指能決疑的人。
1.猶熟知。
1.謂對世態(tài)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豐富的處世經(jīng)驗。
1.指衣食豐足而產(chǎn)生的淫欲。
1.謂充分領(lǐng)略事理。
飽飽兒地吃~了一頓。
①充分地品嘗~美味。②長期經(jīng)受或體驗~艱苦。
1.盡情地看。
1.盡量喝。
1.指尾生。亦用作守信男子的代稱。"飽醋"為"抱柱"之音訛。
1.飽受恩德。語出《詩.大雅.既醉序》"《既醉》,太平也。醉酒飽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
2.謂充滿高尚品德。
1.充分閱讀。
1.飽嗝。
1.吃飽。
1.比喻欲望得到滿足即離去,不能長久歸心。
1.吃飽肚子。
1.吃飽后的呃逆。
吃飽后打的嗝兒。
1.飽嗝。
1.充分經(jīng)歷。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