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河流會合在一起。
2.
動詞
聚集;聚合。
3.
動詞
通過郵電局、銀行等由甲地將款項劃撥到乙地。
4.
名詞
指外匯。
5.
名詞
會聚在一起的東西。
6.
名詞
類,同類。
1.
“彚”的新字形。亦作“滙”。
2.
聚集;合并。參見“匯流”。
1.出自《詩詞曲語辭匯釋·敘言》然詞為詩馀,詩詞曲三者各為分流,仍屬同源,竊意匯而釋之,事或較便。
2.出自《青春之歌》我想,也許不會太久,蘇區、白區就匯成了一片。全國的每個角落里都掛上了鐮刀斧頭的旗幟吧?
3.
迂回,圍繞。
1.出自《李仲舉墓志銘》其中洲四絕水,陂匯深緩,草樹多細色,敞爽宜遠望。
2.出自《說文·匚部》匯
4.
通過錢莊、銀號、銀行等金融機構或郵電局把甲地款項劃撥到乙地。
1.出自《兒女英雄傳》把銀子匯到京都交到門生家里。
2.出自《雷雨》剛才我叫賬房匯一筆錢到濟南去,他們弄清楚了沒有?
3.出自《青春之歌》紅軍在貴州打下遵義,在松坎大敗川軍時,重慶富豪嚇得紛紛把錢匯往上海。
5.
方言。抽,拔。
1.出自《彷徨·肥皂》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匯出手來,手里就有一個小小的長方包,葵綠色的,一徑遞給四太太。
2.出自《題〈中國小說史略〉(上卷)贈川島》詩請你從“情人的擁抱里”暫時匯出一只手來,接收這干燥無味的《中國小說史略》。
6.
類;族類。
1.出自《易·泰》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2.出自《法言·君子》非人之所及也,仙亦無益子之匯矣。
3.出自《文心雕龍·祝盟》舉匯而求,昭然可鑒矣。
4.出自《救沈志》大凡室處之類,穴居之匯,在牧之群,在豢之馴,上羅黔首,下逮毛物,拔乎洪瀾,致諸生地者,數十百焉。
5.出自《元佑三年端午帖子詞·太皇太后閣》舞羽諸羌伏,銷兵萬匯蘇。
7.
繁盛。
1.出自《漢書·敘傳上》形氣發于根柢兮,柯葉匯而靈茂。
8.
匯聚。
1.出自《晉書·孝武帝紀》道子荒乎朝政,國寶匯以小人。
2.出自《新唐書·儒學傳序》〔唐玄宗〕置集賢院部分典籍、乾元殿博匯群書至六萬卷,經籍大備。
3.出自《小滄浪筆談》又各出所藏彝器、錢、幣、鏡、印,匯而編之,得千三百余種,成書二十四卷。
9.
刺猬。
1.出自《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二十里,曰樂馬之山。有獸焉,其狀如匯。
2.出自《爾雅·釋獸》匯,毛刺。
3.出自《五雜組·物部一》鼠之屬,則有貂、有蟨、有匯、有鼷、有鼯、有??、有鼢。
1.謂違反正義者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持。語本《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失和得。指事之當否﹑成敗﹑利弊﹑優劣等。
2.特指弊病﹑失誤。
1.過錯;罪過;失誤。
1.喪失國土。
2.淪陷的土地。
3.謂處非其地。
1.猶落第。
1.音調不和諧。
2.不得調遷。
1.謂原有的不再具有。
2.沒有取得或沒有把握住。
1.謂失去分寸。
2.猶言失去法度。
3.失態。
1.亦作"失墜"。
2.喪失。
3.指失落﹐丟失。
1.回答不出。
1.謂不顧恩義。
1.謂行船遇惡風失事。
1.謂較量失敗。
1.不符合規定的格式和要求。
2.猶出格。謂超出了適當的范圍﹑界限。
3.謂有失尊嚴﹑體面。
1.猶失職。
2.謂亡失古代職官制度。
1.指科舉落第。唐人謂登科為折桂﹐故稱。
1.喪失國家的統治權;亡國。
1.過失﹐過錯。
1.猶失寵。
1.謂失去配偶。
1.不和。
1.失去平衡。
1.錯過適當的時刻。
2.失于問候;失于迎侯。
《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后稱父親死去為失怙”幼失怙,生活艱難。參見失恃”。
1.謂婦女失節。
1.見"失歡"。
1.著忙﹐慌張。
1.后悔。
1.喪失時機。
1.形容極度驚慌。
1.唐武后稱帝時酷吏來俊臣所制刑具之一。
1.形容心意煩亂﹐精神恍惚。
1.形容極度恐慌。
1.形容極度驚恐不安。
2.形容心煩意亂﹐精神恍惚。
1.發生火災。
2.火熄滅。
1.謂失去理智﹐精神錯亂。
1.謂忘卻饑餓。
1.因飲食不正常而損傷身體。
1.亦作"失幾"。
2.錯過時機;失誤事機。
3.貽誤軍機。
1.見"失機"。
1.謀劃錯誤。
2.錯誤的計謀。
1.謂記載遺漏。
2.忘記;遺忘。
1.謂輕率定論而欠審慎檢核。
2.言談舉止不加約束﹑失于檢點。
1.交友不當。
1.舉步不慎而跌倒。
2.比喻受挫折或犯錯誤。
1.失于教誨。
2.指缺乏教養。
①不能保持氣節降敵失節。②舊時特指女子失去貞操道學家甚至認為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1.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發送入試﹐稱為解。解﹐解送﹐發送。故科舉時中鄉榜者稱發解﹐不中者稱落解或失解。
1.指大小便失去控制。
1.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