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掉下來,墜落。
2.
名詞
(Duò)姓。
1.
亦作“墯”。
2.
脫落。參見“墮顛”。
1.出自《荀子·君道》則夫人行年七十有二,??然而齒墮矣。
2.出自《論衡·道虛》夫蟬之去復育,龜之解甲,蛇之脫皮,鹿之墮角,殼皮之物解殼皮,持骨肉去,可謂尸解矣。
3.
通“惰”。懈怠;懶散。
1.出自《荀子·宥坐》今之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墮焉。
2.出自《韓非子·顯學》侈而墮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3.出自《魏書·蕭寶夤傳》人有去留,誰復掌其勤墮?
4.出自《休休亭》而又少而墮,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救時之用,又宜休也。
4.
猶垛。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爐
2.出自《香祖筆記》陳后主賚天臺智者大師物,有中藤紙一墮。蓋六朝語。
5.
落;落下。
1.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
2.出自《后漢書·董卓傳》卓朝服升車,既而馬驚墮泥,還入更衣。
3.出自《次同冠峽》詩落英千尺墮,游絲百丈飄。
4.出自《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仲翔痛哭不已,旁觀之人,莫不墮淚。
5.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戛劍生雜記》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之人……此時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仰。
1.見地和決斷。
1.《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識二五而不知十"謂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
1.猶識荊。
1.識鑒。
1.能識別貨物的好壞。
2.指能鑒別人。
1.亦作"識幾"。
2.謂知曉事物發生變化的幾微跡象。
1.見"識機"。
1.心理學名詞。記憶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反復感知的過程﹐借以形成比較鞏固的暫時聯系。它是記憶的必要前提。
1.識見和節操。
1.見解﹔見識。
1.亦作"識鑒"。
2.見地和鑒別人材能力。
1.猶見識﹐見解。
1.識見器量。
2.識得局勢﹔知機。
1.賞識并舉用。
1.見識。
1.知趣﹐識相。
1.指有關考證的記載。
1.知趣﹔識相。
1.智識之窟藏處。
1.窺見并識別。
1.懂得禮儀﹐熟知詩書。
1.辨認和理解。
1.識別事物的能力。
1.識見與度量。
1.識見與操行。
1.識知與思慮。
2.見解與謀略。
1.識見和謀略。
1.相見。
2.見過面﹔熟識。
3.猶世面。
1.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七﹕"吳龍圖中復性謹約﹐詳于吏治﹐自潭州通判代還。孫文懿公為中丞﹐聞其名﹐初不之識﹐即薦為監察御史里行?;騿栁能博s'何以不相識而薦之?'文懿笑曰﹕'昔人恥為呈身御史﹐吾豈薦識面臺官耶?'當時服其公。"后以"識面臺官"為徇私薦人之典。
1.佛教語。指死。
1.識見明敏﹐智慮周詳。
1.猶記憶。
1.謂看穿別人的秘密或事物的真相。
1.識時機﹐知進退。
1.識見器量。
1.謂懂得事情的關鍵或要害。
1.比喻因禍得福的人。
1.同"失馬塞翁"。
1.同"失馬塞翁"。
1.猶失態。
1.失眠。
1.迷失;弄不清楚。
2.丟失。
1.泄漏機密或秘密。
1.喪失民心。
1.喪失名節。
2.指名場失利。
1.喪失視力。
2.失去光明。
1.違誤命令。
1.差錯;謬誤。
1.謂失于舉人﹐淹沒良材。
1.亦作"失粘"。
2.謂駢儷文字平仄不調。
3.凡律詩前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個字平仄必須相同﹐稱作"粘"﹐違者稱作"失粘"。
4.泛指詩句平仄失調。亦稱"失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