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1.
見“徨徨”。心驚不寧貌。
1.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徒徊徊以徨徨兮,魂魄眇眇而昏亂。
2.出自《和宋中道見寄》詩仲尼生世尚徨徨,豈能強聒爭蹌蹌。
3.出自《尊隱》朝士僝焉偷息,簡焉偷活,側焉徨徨商去留,則山中之歲月定矣。
4.出自《再生緣》威凜凜,軍官擁護分街路;靜沉沉,黎庶徨徨站兩旁。
2.
見“彷徨”。徘徊。
1.出自《詩·王風·黍離序》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2.出自《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屬有一人,游林迷路,彷徨往來,悲號慟哭。
3.出自《三閑集·革命咖啡店》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只能在店后門遠處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氣息罷了。
3.
見“彷徨”。盤旋貌。
1.出自《莊子·天運》風起北方,一西一東,在上彷徨,孰噓吸是?
2.出自《清風閣記》風起於蒼茫之間,彷徨乎山澤,激越乎城郭道路。
4.
見“彷徨”。優游自得。
1.出自《莊子·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
2.出自《韓詩外傳》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乎無形之鄉。
3.出自《九懷·匡機》彌覽兮九隅,彷徨兮蘭宮。
5.
見“彷徨”。謂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1.出自《白虎通·宗廟》念親已沒,棺柩已去,悵然失望,彷徨哀痛。
2.出自《鶴林玉露》符離之役,諸軍皆潰,唯存帳下千人,某終夕彷徨,而先公方熟寢,鼻息如雷。
3.出自《對目前文藝的一點感想》一些文藝工作者在林彪、“四人幫”橫行的十年中,受過害,成為驚弓之鳥,一聽見放松的弓弦,又要緊緊地張起,便不知所措了,拿著筆,彷徨四顧。
6.
見“彷徨”。猶疑不決。
1.出自《兩地書·致許廣平六四》就只怕我一走,玉堂立刻要被攻擊,因此有些彷徨。
2.出自《書信集·致增田涉》《十竹齋箋譜》第一冊,不久前出版,當時擬即奉寄,因你寄來的某個信封上寫著什么旅館名字,就“彷徨”起來了。
7.
見“彷徨”。蟲名。
1.出自《莊子·達生》野有彷徨,澤有委蛇。
1.盤腿。
1.忍笑。
1.收緊衣袖。
1.減弱亮度。
1.即斂服。亦指穿殮服。斂,通"殮"。
2.用化緣來的零碎布制成的衣服。
3.整飭衣衫。表示恭敬。
1.抑制。
1.收攏翅膀。比喻隱退。
1.隱蔽身形。比喻隱居不出。
1.《詩.大雅.蕩》"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鄭玄箋"斂群不逞作怨之人,謂之有德而任用之。"后以"斂怨"指招惹怨恨。
1.謂因向上獻媚,不顧人民怨恨而征收錢物。
1.凝煉,簡要。
1.入殮安葬。斂,通"殮"。
1.約束克制。
1.聚集眾人。
1.集資,湊錢。
〈書〉收住腳步,不往前走。
1.謂玉相連屬。以喻逶迤的雪峰。
1.面頰。
1.眼波。形容女子目光清澈﹐流轉如波。
2.借指淚光。
1.見"臉皮薄"。
1.臉上泛起的紅暈。
1.臉皮厚﹐不害臊。多指女子。
2.指面子大。
1.顏面;臉蛋。
1.顴骨。
指害臊說這話也不~?
1.形容感情激動或害羞的樣子。
1.見"臉紅耳赤"。
1.形容發急或發怒時面部紅脹﹐青筋暴起的樣子。
1.指笑容。
1.猶言變臉﹐多指生氣。
1.方言。喻指虛偽的表面。
1.臉;臉上的表情。
1.面貌﹐相貌。
①臉①~消瘦。②情面;面子看我的~,不要生他的氣了。
1.猶臉蛋;相貌。
1.即臉。腦﹐助詞。
1.洗臉巾。
1.猶臉蛋。
指臉的形狀、輪廓圓~ㄧ大~。也說臉盤子。
1.洗臉用的盆。
①臉上的皮膚白凈~ㄧ黑黃的~。②指情面撕不破~。③指羞恥的心理,容易害羞叫臉皮薄,不容易害羞叫臉皮厚。
1.形容不容易害羞。
1.比喻文藝創作中刻劃人物的公式化傾向。
1.形容臉部傷勢重。
1.比喻重情面。
1.腮頰。
1.形容風雨中花柳憔悴﹑黯淡的情景。
山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青島及附近地區。
1.柳蔭下的橋。古代常折柳贈別,因泛指送別之處。
1.對唐柳璨的譽稱。篋子,指書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