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驚嚇;震驚。
1.
亦作“駴”。
2.
驚駭;震驚。
1.出自《公羊傳·哀公六年》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
2.出自《莊子·外物》圣人之所以駭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
3.出自《元和圣德詩》海內怖駭,不敢違越。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碎鏗砰裂之聲,使人心駭久之。
5.出自《夜》真是突地天坍下來,駭得我魂都散了。
3.
驚詫。
1.出自《史記·大宛列傳》令外國客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
2.出自《樂論》氣發於中,聲入於耳,手足飛揚,不覺其駭。
4.
驚起;興起。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二四》景公射鳥,野人駭之,公怒,令吏誅之。
2.出自《文心雕龍·時序》春秋以后,角戰英雄,六經泥蟠,百家飚駭。
3.出自《鄴宮詞》花飛蝶駭不愁人,水殿云廊別置春。
5.
驚擾;擾亂。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吳新有君,疆埸日駭。
2.出自《呂氏春秋·審應》凡鳥之舉也,去駭從不駭。
3.出自《奏彈曹景宗》疆埸侵駭,職是之由。不有嚴刑,誅賞安置。
4.出自《陳同甫抱膝齋》詩音駭則難聽,問駭則難答。
6.
擂擊鐘鼓,使聲響而急。
1.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鼓皆駴。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燎京薪,駴雷鼓。
7.
散;播散。
1.出自《洛神賦》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
2.出自《文選·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協風傍駭,天晷仰澄。
3.出自《袁家渴記》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
4.出自《光祿大夫忠襄徐公神道碑銘》必使之詞窮意竭,而后冰駭風散。
8.
四蹄皆白的豬。
1.出自《詩·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
9.
馬受驚。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三年》知伯視齊師馬駭,遂驅之。
2.出自《漢書·枚乘傳》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
音樂術語。樂譜中用以表示音樂停頓時值的符號。常用的有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十六分休止符、三十二分休止符六種。整個小節休止時,亦用全休止符表示。
1.猶福祉。
1.官吏年老去職。
2.泛指辭官。
1.謂停止行進。
1.休整士卒。
1.謂坐下休息。
1.對帝位的美稱。
2.猶言幸運,美好的福祚。
1.猶艱澀。指文辭艱深晦澀。
1.困窘束縛。
1.哀而不止。
1.長長的山坡。
1.操辦。
1.整治武備。
1.修整開墾。
1.古代傳說中的海外國名。其民皆長臂。
1.寫奏章。
1.修整兵器。
1.良好的稟賦。
2.寫稟帖。
1.大波。
1.指長長的叢生的草木。
1.修正補充。
2.修理破損之物使之完好。
1.選擇確定。
1.亦作"修勅"。
2.整飭;整齊。
3.整頓。
1.學佛坐禪。
1.長遠。
1.謂情操高尚,言行曠達。
1.表明誠意。
1.持戒修行。
2.修身守道。
3.保養;將養。
修理;整理修飭武備。
1.方言。睫毛。
1.銳利的眼睛注視著。
1.形容張著眼睛發愣。
1.眼睛特別明亮。
2.眼看著。
1.張目注視貌。
2.睜眼看著,無可奈何。
1.當場目睹可作證的人;見證人。
1.猶言心目中。
1.比喻除去心目中最痛惡的人。
1.猶眼中釘。
1.見"眼中釘"。
1.見"眼中釘"。
1.比喻心目中最痛惡的人。
比喻內心最痛恨的人或事物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釘。
1.見"眼中疔,肉中刺"。
1.據《煙花錄》載某商人與一少女相戀,未能結良緣,女思念成疾而亡。其父焚女尸后,見心臟處有物如鐵,試磨之,于物中見商人與女相對之影◇商人睹此物,淚下成血,滴落物上,立化為灰◇因以"眼中流血,心里成灰"形容極端痛苦和悲哀。
1.指舊相識或想念的人。
1.猶眼中釘。
1.猶眼中釘。
1.比喻軍容整肅。語出《資治通鑒.陳世祖天嘉五年》"春,正月,庚申朔,齊主登北城,軍容甚整。突厥咎周人曰'爾言齊亂,故來伐之今齊人眼中亦有鐵,何可當耶!'"
1.猶眼中釘。
1.眼球。亦泛指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