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田間水道。
1.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
2.
泛指一切通水道。
1.出自《莊子·庚桑楚》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為之制。
2.出自《魯靈光殿賦》玄醴騰涌于陰溝,甘露被宇而下臻。
3.出自《秦淮》詩祖龍驅群龍,疏此萬丈溝。
4.出自《神鬼人·神》你們那里想必仍舊是那波浪掀天的海洋,我這里卻如一溝死水。
3.
特指護城河。參見“溝池”。
1.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
4.
人工挖掘的戰壕。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下》將軍怒,將深溝高壘。
2.出自《游擊區也能夠進行生產》敵偽據點碉堡林立,溝墻公路如網。
5.
泛指與溝形類似之物。
1.出自《漢書·律歷志上》﹝汵綸﹞取竹之解谷
2.出自《聚星堂雪》詩糢糊檜頂獨多時,歷亂瓦溝裁一瞥。
3.出自《二馬》鼻子兩旁有兩條不淺的小溝,一直通到嘴犄角上。
6.
挖溝。
1.出自《管子·度地》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
2.出自《左傳·僖公十九年》〔梁伯〕乃溝公宮,曰:“秦將襲我。”
3.出自《左傳·定公元年》孔子之為司寇也,溝而合諸墓。
7.
隔斷。
1.出自《左傳·定公元年》季孫使役如闞,公氏將溝焉。
2.出自《張心友詩序》詩不當以時代而論,宋元各有優長,豈宜溝而出諸於外,若異域然。
8.
指山沖。
1.出自《蘄春語》今吾鄉謂兩山之間,狹長中容居人、田池,曰池;讀古侯切。地之以溝名者,甚多。
2.出自《石山柏》會上按著農戶分住的幾條溝幾個嶺,分頭包干去動員。
9.
數目名。一說,垓生秭。
1.出自《廣韻·上旨》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溝。
2.出自《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古黃帝算法,總有二十三數,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從萬已上,有三等數法,其下者十十變之,中者百百變之,上者倍倍變之。
1.在險要之地攔阻。
1.要挾;威脅。
1.猶要挾。
1.亦作"邀幸"。
2.僥幸,幸運。
1.企求功勛。
1.邀請;迎請。
1.猶邀請。
1.猶宴請。
1.邀請。
2.迎合。
1.謂希求偶然獲勝。
1.求取聲譽。
1.約請。
1.猶邀恩。
1.猶邀請。
1.攔阻。
1.招請。
1.阻攔追逐。
1.請求幫助。
1.謂得到許可。
1.攔阻砍擊。
1.攔擋阻截。
1.猶言變卦。
1.漢代易學術語。鄭玄用乾坤六爻與十二時辰相配合以研究易學,稱為爻辰。
1.江湖賣卜者占卜的用具。
1.指說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辭。如"初九潛龍勿用。""初九"是爻題;"潛龍勿用"就是《干》卦初爻的爻辭。
1.交叉錯雜。
1.交錯分開。
1.指《易》卦。
1.周時,諸侯朝會歇息的帳幕。
1.謂變動音律。
1.指《周易》中的爻辭和彖辭。
2.借指八卦。
1.卦爻所居的位次。
1.指爻辭。
2.喻要言妙論。
1.《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
2.《周易》中的爻辭和象辭。泛指《易傳》。
3.《易.系辭下》云,"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后因以"爻象"指吉兇。
4.形跡。
1.相傳帝堯年老,讓位于舜◇以"堯禪"指稱盛世政治清明,明君相繼。
1.傳說堯時命舜巡視天下,劃為十二州,并在十二座大山上封土為壇,以作祭祀。《書.舜典》"肇有十二州,封十有二山。"后因以"堯封"稱中國的疆域。
1.帝堯與老子的并稱。
1.帝堯陵墓。在今山西省臨汾縣東北七十公里郭村西隅澇河北側。陵前有祠,傳為唐初所建。自元歷清,多次重修,至今完好。按,古籍多載堯陵在山東菏澤與濮縣(今屬河南省)交界處。因河水泛濫,今遺跡無存。依古史"堯都平陽"之說,陵墓宜在山西。參閱《史記.五帝本紀》﹑《水經注.河水四》﹑《嘉慶重修一統志.平陽府》。
1.相傳堯在位九十八年,壽逾百歲,后因以"堯齡"為祝頌帝王長壽的套語。
1.相傳帝堯階前所生的瑞草。此草每月朔日生一莢,至月半,積至十五莢。十六日起,日落一莢,月末而盡。小建則余一莢,萎而不落。見《竹書紀年》卷上。
2.指時序﹑光陰。
1.漢昭帝降生地鉤弋宮的門名。
1.古史傳說堯時天下太平,因以"堯年"比喻盛世。
2.相傳帝堯壽一百十六歲,因以"堯年"指長壽。
1.比喻盛世。
1.謂如堯舜之行。頌揚帝王的儀容舉止。
2.指堯舜的德政。比喻政局穩定而清明。
1.唐堯和虞舜的并稱。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古史傳說中的圣明君主。
1.《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謂堯能法天而行教化◇因以"堯天"稱頌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1.比喻太平盛世。
1.謂圣君的心愿﹑抱負。
1.至高貌。
1.猶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