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堅固,牢固。
2.
名詞
(Gǒng)姓。
1.
“鞏”的簡化字。
1.出自《廣韻·上腫》鞏,抱也。
2.
用熟牛皮束物。
1.出自《易·革》鞏用黃牛之革。
3.
指束物的皮帶。
1.出自《雙珠記·術士玄謀》救災厄如去鞏。
4.
鞏固,牢固。
1.出自《詩·大雅·瞻卬》藐藐昊天,無不克鞏。
2.出自《賀瑞鹿表》來鳳儀,來獸舞,來龍負與龜呈,億載鞏山河之固。
3.出自《論民族競爭之大勢》〔英人〕乃擬筑一大鐵路……一以鞏勢力于印度。
5.
勤勞。
1.出自《文選·班固〈典引〉》榮鏡宇宙,尊亡與亢,乃始虔鞏勞謙,兢兢業業。
6.
通“恐”。恐懼。
1.出自《荀子·君道》故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
7.
用同“栱”。建筑物立柱與橫梁之間成弓形的承重結構。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十》卷中不楹而磚,亦橫鞏如橋,卷外為檐,以瓦覆石,連屬于洞門之上壁;洞與鞏連為一室,鞏高而洞低,鞏不掩洞,則此中之奇也。
8.
用同“拱”。參見“鞏衛”。環繞、護衛。
1.出自《清史稿·刑法志二》原立法之意,亦以旗人生則入檔,壯則充兵,鞏衛本根,未便離遠。
9.
春秋古國名。故址在今河南省鞏縣境。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晉師克鞏。
10.
姓。春秋有晉大夫鞏朔。見《左傳·成公三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周卿士鞏簡公,甸內侯也。晉有鞏朔,漢有侍中鞏攸,宋朝鞏申為光祿卿。望出山陽。
1.謂受風露輕拂﹑浸潤。
1.即沐猴。
1.謂受仁義的熏陶。
1.休假日『代官吏五日一歸家休息沐浴,故稱。
1.謂享受俸祿而無實職。
1.芟除樹枝,使之無蔭。謂使民無游憩之所﹐各歸治業。語本《管子.輕重丁》"桓公問管子曰'民饑而無食﹐寒而無衣﹐應聲之正﹐無以給上﹐室屋漏而不居﹐墻垣壞而不筑﹐為之奈何?'管子對曰'沐涂樹之枝也。'"
1.洗濯。
2.休沐,休假。
1.沐浴熏香。多表示虔敬。
2.稱人對己的教誨。
1.謂蒙受恩惠。
1.猶淋雨。多形容旅途艱辛。
1.形容飽經風雨,勞苦奔波。語出《莊子.天下》"昔禹之湮洪水……沐甚雨,櫛疾風。"成玄英疏"賴驟雨而灑發,假疾風而梳頭,勤苦執勞,形容毀悴。"
1.即沐猴。
1.蒙受恩澤。
1.洗頭洗澡。
1.即仫佬。我國少數民族名。
1.古地名。即牧野。相傳是周武王與殷紂王交戰的地方。
1.我國蒙古﹑哈薩克﹑塔吉克等少數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包,家﹑屋的意思。
1.稱州郡長官。
1.掌畜牧的官員。
1.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可供牲畜放牧時吃的草。
1.猶牧主。
2.牧場的長官。
1.清代設在長城和柳邊以外的牧馬場所。
1.牧放牲畜的地方。
2.牧養牲畜的企業單位。
1.牧草。
2.牲畜。
1.州郡長官的副職。
1.供牲畜通行的道路。
1.蘇武牧羊的典故『蘇武出使匈奴,單于脅迫他投降,蘇武不屈服◇來把他流放到"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歸"。羝根本不會產乳,以此來斷絕他回漢的希望。蘇武在匈奴堅持了十九年,"及歸,須發皆白"。見《漢書.蘇武傳》。
1.牧童或牧民所吹的笛子。亦借指牧笛聲。
1.牧放牲畜的地方。
1.舊時官府牧場的差役。
1.牧牛,放牛。
2.見"牧犢子"。
1.古代人名。晉崔豹《古今注.音樂》"《雉朝飛》者﹐牧犢子所作也。齊處士﹐愍宣時人。年五十﹐無妻﹐求薪于野﹐見雉雄雌相隨而飛﹐意動心悲﹐乃作《朝飛》之操﹐將以自傷焉。"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雉朝飛》作"犢木子"﹐《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雉朝飛操》作"犢沐子"◇用"牧犢"為老而無妻的典故。
1.牧童。
1.把牲畜放到草地里吃草和活動。
1.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
2.牧放牲畜的人。
1.牧場長官的副職。
1.牧童﹑牧人唱的歌謠。
2.泛指田園生活。
1.為牧主雇用的放牧人;牧場工人。
1.夏桀的王宮。一說為湯的祖廟。
2.指人的腎臟。
1.牧區中以畜牧為業的家庭。
1.州牧。
2.隋唐掌牧地的官署。
1.州牧的副職。
1.舊時稱地方長官。
1.牧放馬匹。
2.古代作戰多用戰馬﹐故常以"牧馬"指駐防﹑戍邊或胡騎南侵。
3.放牧的馬。
4.引申指胡騎或征騎。
1.草名。可解毒。又地名和山名。因產此草而得名。
1.治民。
2.指治民的官。
3.牧區中以畜牧為主要職業的人。
1.對放牧者的蔑稱。
2.從事放牧的奴隸。
1.借指北方少數民族的軍隊。
利用廣大天然草原并主要采取放牧方式經營畜牧業的地區。以飼養草食性牲畜為主,是商品牲畜、役畜和種畜的生產基地。中國牧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寧夏,以及甘肅和四川西部地區。
1.成群的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