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同“跗”。腳背。
2.
名詞
碑下的石座。
1.
同“跗”。腳背。
1.出自《北史·藝術傳下·馬嗣明》嗣明為灸兩足趺上各三七壯,便愈。
2.出自《送方希則序》余雖后進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間,交者固已多矣。
3.出自《乘輪繞鼓浪嶼》詩春風一舸繞明珠,霧作釵鬟浪作趺。
2.
碑刻等的底座。
1.出自《水經注·洹水》舊橋首夾建兩石柱,螭矩趺勒甚佳。
2.出自《過孺人挽詞》儒術登科有猶子,大書遺懿照龜趺。
3.出自《小滄浪筆談》銅碑高三寸五分,寬一寸二分,額作雙龍飾,無趺,額四字曰:“阿彌陀碑”。
3.
基址,底腳。
1.出自《廣陽雜記》前此橋,趺雙足,今日與杖謀,寒杖不能立,催我急下層層石。
2.出自《孤兒記》惟墻趺有榆一,頗高大。
4.
花萼。
1.出自《補亡詩》白華絳趺,在陵之陬。
2.出自《歸雁亭》詩翠芽紅粒迸條出,纖趺嫩萼如剪裁。
3.出自《露底一生》詩聚的沁入花須;吐的潤下花趺:就干枯,也和花同化花下土。
5.
用同“俯”。趴下;趴伏。
1.出自《匡謬正俗·趺》或問曰:“今山東俗謂伏地為趺,何也?”答曰:“趺者,俯也。”
2.出自《洪秀全演義》槍聲響處,彈子紛紛擊來,慶瑞手忙腳亂,早趺在馬下。
6.
同“跗”。腳。
1.出自《紅線傳》田親家翁止於帳內,鼓趺酣眠。
2.出自《菩薩蠻·詠足》詞偷穿宮樣穩,并立雙趺困。
3.出自《板橋雜記·麗品》顧喜,一名小喜,性情豪爽,體態豐華,趺不纖妍,人稱為顧大腳。
4.出自《亡國恨·繯杰》俺精魂難補助,只落得地下頓雙趺。
7.
同“跗”。腳印。
1.出自《宋史·張九成傳》謫居南安軍。在南安十四年,每執書就明,倚立庭磚,歲久雙趺隱然。
8.
同“跗”。雙足交疊而坐。
1.出自《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終朝危坐學僧趺,閉門不出閑履鳧。
2.出自《帝京景物略·雙林寺》寺殿所供,折法中三大士……下二,趺而坐。
1.霜的別稱。
1.指兵器。
在團體中所享有的聲望、信譽樹立威信|威信掃地|領導者有威信,才能團結廣大員工開拓事業。
1.嚴厲的刑法。
1.以嚴刑使人恭順。
1.武力行為。
2.指道德行為。
3.指威勢推行于某一對象或地方。
1.令人生畏的聲勢。
1.威武雄壯。
1.威逼壓迫。
1.以威力制服。
1.亦作"威焰"。
2.指顯赫的威勢氣焰。
1.威風顯要。
①古代典禮活動中的禮儀三代威儀,盡在是矣。②莊重的儀容、舉止為人好威儀,進止雍容,甚可觀也。③佛教謂僧人的行、坐、住、臥等行為舉止,合乎戒規四威儀|威儀對月閑。
1.僧寺職事名。佛徒受戒時有教授師,指示坐作進退之威儀,此教授師又稱威儀師。一般法會中指導眾僧儀式,作法之僧亦襲用此名。參閱《四分律行事鈔》卷上三引《受戒緣集》。
2.指擅長法儀的道士。
1.陵夷,衰頹。
2.逶迤。迂遠貌。
1.見"威音王佛"。
1.劫初之佛。
1.猶威謀。
1.綿延曲折貌。
1.牢獄。
1.威嚴和寬仁。
1.威望,聲譽。
1.謂威勢為人制約。
2.猶威信。威望和信約。
1.威勢與恩澤。
1.淫威和奸詐。
1.以威力使之折服。
1.見"威懾"。
1.見"威震"。
1.亦作"威振"。
2.使人震驚的威力或聲勢。
3.以威力或聲勢使之震動。
1.用威力壓服或用暴力制服。
1.威嚴莊重。
2.威權;威勢。
3.威嚴持重的神態﹑氣度。
4.指威嚴持重的人。
1.權勢大,有令必行。
1.威武雄壯。
1.猶威嚴。
1.風爐。
1.挨近;緊靠。
1.擁抱。
1.偎依并立。
1.舊時謂人于冬令家居,不出外工作。
1.形容母親撫育幼兒之辛苦。謂幼兒溺床,母親寧可以身就濕,使小兒臥處常干。
1.謂親狎女色;狎妓。
1.偎依憐愛。
1.堆土成壟。
1.窩囊,無能懦怯。
1.依戀妻子。
1.偎依廝守。
1.謂瑣屑而無所作為。偎,通"猥"。
1.淫亂;下流。偎,通"猥"。
1.親熱地靠著;緊挨著。
1.偎抱或緊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