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振作,鼓勁。
2.
動詞
舉起;揚起。
3.
名詞
(Fèn)姓。
4.
動詞
鳥張開翅膀。
1.
鳥張開翅膀。
1.出自《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鳴鳩奮其羽。
3.出自《九懷·陶壅》傷時俗溷亂,將奮翼兮高飛。
2.
揚起;翹起。
1.出自《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轉為蚉?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2.出自《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奮其角,箕張其口。
3.出自《觚剩續編·桃核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后奮。
3.
猛然用力。
1.出自《史記·田單列傳》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
4.
用力揮動或搖動。
1.出自《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
2.出自《漢紀·高祖紀四》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
3.出自《南海神廟碑》武夫奮棹,工師唱和。
5.
發揚;振奮。
1.出自《詩·大雅·常武》王奮厥武,如震如怒。
2.出自《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3.出自《有感》詩鳳麟久伏應爭奮,勉為明時頌太平。
4.出自《圣武記》故一時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恩克奮于陜,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奮于楚。
6.
震動。
1.出自《易·豫》雷出地奮。
2.出自《西溪叢語》四海潮平皆有漸,惟浙江濤至,則亙如山岳,奮如雷霆。
3.出自《皇華紀聞·廣州雷》廣州城東二十里北亭洲田間,有雷出地奮而成穴。
7.
憤激。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
2.出自《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刺史匿不敢出,州縣吏由別駕已下不敢禁,司法君奮曰:“是何敢爾!”
3.出自《權書下·孫武》勾踐不頹舊冢而吳服,田單譎燕掘墓而齊奮。
8.
驕矜,矜夸。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一》莊公奮乎勇力,不顧于行義。
2.出自《荀子·子道》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
3.出自《呂氏春秋·本味》人主有奮而好獨者,則名號必廢熄。
9.
姓。春秋時楚有司馬奮揚。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1.出自《通志·氏族四》奮氏,高辛氏才子八元伯奮之后。楚有奮揚。
1.偽體。指詩歌創作中不合正體的寫法。
1.謂假借他人名義。
1.假冒的簽押。
1.亦作"贗語"。
2.編造的故事。
1.偽造。
1.亦作"贗作"。
2.偽托的作品。
3.偽造。
1.亦作"鷃鴻"。
2.鴳雀與鴻鳥。兩種大小懸殊的鳥。比喻人們才識的高下。
1.亦作"鷃爵"。
2.即鴳雀。
1.亦作"鷃爛"。
2.鴳爛堆。
1.亦作"鷃爛堆"。亦作"鷃濫堆"。
2.鴳雀。
1.亦作"鷃濫堆"。
2.見"鴳爛堆"。
1.亦作"鷃鵬"。
2.《莊子.逍遙游》"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絶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后遂以"鴳鵬"比喻人們志趣﹑識見的不同。
1.亦作"鷃雀"。
2.小鳥名。鶉的一種。也稱斥鴳﹑尺鴳。弱小不能遠飛,為麥收時候鳥。亦喻小人。
1.亦作"鷃鷃"。
2.鴳雀。
1.亦作"鷃羽"。
2.鴳雀。亦比喻才能低下的人。
1.閑居之服。
1.歡好。
1.謂男女歡愛私情。
1.美好貌。
2.也借指美女。
3.歡好;和美。
1.以爓肉行祭。
1.火燎貌。
1.開水中燙過的肉。古代祭祀中用作祭品。
1.鹵水。
1.燕尾上肉。珍羞。
1.出水溝。
1.猶煩勞。
1.懇求。
1.請求;懇求。
2.連累;拖累。央﹐通"殃"。
1.極盡。
1.央求﹐請托﹐依靠。
1.懇求。
1.即阿魏。源于吐火羅語。一種藥用植物﹐可解毒﹑通經﹑祛痰等。
1.古西南國名。
1.見"央浼"。
1.亦作"央凂"。
2.懇求;請求。
1.央求。
1.猶邀請。
1.請托。
1.懇求。
1.見"央托"。
1.無賴﹐狡獪。
1.形容人聲喧嚷。
1.猶踉踉蹌蹌。走路不穩的樣子。
1.謂請某人做中人。
1.請托。
1.水流不通;阻塞。
1.猶吾徒。古代西南少數民族語。
1.撲打的架勢。
1.中央的屋棟;半檐。
1.同"泱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