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敗壞,傾覆。
2.
名詞
(Fèn)姓。
3.
形容詞
〈書〉激奮。
1.
倒覆;僵仆。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庚戌,鄭伯之車僨于濟。
2.出自《漢書·晁錯傳》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
3.出自《吳都賦》形僨景僵者,累積而增益,雜襲錯繆。
4.出自《默觚下·治十》烏有木僨而瓠不窳,松僵而蘿不悴者乎?
2.
覆敗;滅亡。
1.出自《新書·春秋》人主之為人主也,舉錯而不僨者,杖賢也。
2.出自《衢州徐偃王廟碑》諸國既皆入秦,為臣屬,秦無所取利,上下相賊害,卒僨其國而沈其宗。
3.出自《癸巳類稿·緬甸東北兩路地形考》緬自蠻結趨木邦,木邦軍僨,參贊自剄死。
3.
毀壞;敗壞。
1.出自《傅子·鏡總敘附錄》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僨河,溜沈瀨山。
2.出自《桃花扇·爭位》今日一動爭端,僨俺大事,豈不可憂!
4.
奮;起。參見“僨發”、“僨興”。
1.出自《莊子·在宥》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2.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彊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3.出自《祭黃石公文》惟神導天之和,寬上之慮,救民之死,赦吏之罪,使膏澤下濟,土脈僨興,回枯為榮,變兇成稔。
1.堅韌貌。
1.猶頎然。長貌。
1.即圻父。古官名。掌封圻內兵甲。頎,通"圻"。
1.軀干高大。
1.形容修長美麗。
1.身長貌。
2.崇高貌。
1.挺立修長貌。
2.風姿挺秀貌。
1.身軀上長而下短。
1.高大;魁偉。
1.長大魁偉。
1.修長而白晳。
1.修長清秀。
1.險阻不平。
1.不安貌。
2.引申為曲解附會。
1.參差峭拔。
1.亦作"崎"。
2.形容山路險阻不平。
3.指崎嶇的山路。
4.引申指艱難險阻。
5.猶坎坷。困頓不得志。
1.亦作"崎歷落"。
2.形容性行卓異磊落。
1.曲折。
高低不平的樣子山嶺崎┽|火把照著崎嶇險峻的羊腸小道。
1.險峻貌。
2.形容瘦削露骨之狀。
1.險峻貌。
1.險峻貌。
2.指險峻的山。
1.險阻。
1.見"崎險"。
1.奇怪。
1.山不平處。
2.高峭貌。
1.見"崎嵚"。
1.見"崎嵚歷落"。
1.亦作"淇澳"。
2.淇水彎曲處。《詩.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緑竹猗猗。"毛傳"奧﹐隈也。"晉左思《魏都賦》"南瞻淇澳﹐則緑竹純茂。"《宋書.謝靈運傳》"蔑上林與淇澳﹐驗東南之所遺。"明張景《飛丸記.發跡鋤強》"淇澳萬竿修﹐弄紗窗碎影揉﹐敲風聲徹簀箉岫。"一說﹐為二水名。
3.《詩.衛風.淇奧序》"《淇奧》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周。"舊時常用以稱頌輔佐國政的人。
1.見"淇奧"。
1.即淇園。
1.箭竹名。
1.即淇水。
1.古代衛國園林名。產竹。在今河南省淇縣西北。
1.園丁。
2.畦夫。
1.界限。引申為約束。
1.宋代奉命墾畦制鹽的成年男子。
1.畦與畦之間的小溝。便于排水﹑灌溉和進行田間管理。
1.農田灌溉的一種方法。把灌溉的土地分成面積較小的畦,稍有坡度。灌溉時,每個畦依次灌水。適用于小麥﹑谷子等密植的作物。
1.宋代奉命墾畦制鹽的民戶。
1.見"畦徑"。
1.田間土壟。泛指田園。
1.田壟。
1.田間的道路。
1.猶田畝。
1.田間的水溝。
1.周圍筑埂可以灌溉和蓄水的田。
1.田壟;田界。亦泛指田園。
2.界限。
3.規矩;格式。
1.亦作"畦畽"。
2.田界和村舍。
3.界限,隔閡。
1.見"畦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