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鷃雀"。
2.小鳥名。鶉的一種。也稱斥鴳﹑尺鴳。弱小不能遠飛,為麥收時候鳥。亦喻小人。
1.魚變化為龍。語本《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莫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后以喻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1.漁船上的燈火。
1.可供垂釣的水邊巖石。
1.魚鰭。
1.中醫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指)后方的掌(或跖)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狀如魚腹的部位。
2.特指手部魚際。
1.魚形的枷。
1.鯊魚皮制成的鎧甲。
1.見"魚箋"。
1.泛指書信。
1.書信。
1.亦作"魚蠒"。
2.魚子箋和蠶繭紙的合稱。
3.食品名。魚卷。
1.魚鼓和簡子。唱道情者常用以伴奏的樂器。亦借指藝人。
1.見"魚繭"。
1.剖魚用的劍。
1.即魚籪。
1.魚形鎖。
1.池邊欄桿。
1.用魚肉發酵制作的醬。
1.用魚類的鰾或鱗﹑骨﹑皮等熬制而成的膠。黏性強。用作黏合劑,也可以制照相的膠片。
2.方言。魚的鰾。特指黃魚的鰾。
1.鳥名。
1.猶魚躍。
1.泛指魚類和有介甲的水生動物。
1.指紫金魚袋。
1.魚在水中竄躍所濺起的水泡。泛指類似的水泡。
1.水英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水英》。
1.見"魚潰鳥散"。
1.魚形的門鎖。
1.鰆魚的別名。
1.捕魚或釣魚的器具。
1.以魚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卷狀食品。
1.一種攔水捕魚的器具。
1.比喻目光專注。
1.魚形酒器。
1.魚稅。
1.魚的嘴。
2.中醫指由軟性下疳等病引起的腹股溝淋巴結炎,化膿后局部潰瘍。因瘡口隨人體曲直而開合如魚嘴,故名。
3.方言。魚苗。
1.指魚棲身的洞穴。
1.魚子。
1.亦作"魚鲙"。
2.生吃的魚片。
1.見"魚膾"。
1.可供釣魚用的小石橋。
1.魚腐爛。比喻自內崩潰。
1.見"魚潰鳥散"。
1.謂像魚腐爛鳥潰散。比喻迅即崩潰,完全失敗。
1.干魚。
2.特指一種五味脯。參閱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脯臘》。
1.舊稱購銷魚類的牙行。
1.盛魚的竹籃。
1.佛教中三十三觀音之一。手持魚籃。明宋濂有《魚籃觀音像贊》"序按﹐《觀音感應傳》唐元和十二年﹐陜右金沙灘上有一美艷女子﹐絜籃粥魚﹐人競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經﹐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女辭曰'一身豈堪配眾夫邪!請易《金剛經》﹐如前期。'能者復居其半。女又辭﹐請易《法華經》﹐期以三日。惟馬氏子能。女令具禮成昏。入門﹐女即死﹐死即糜爛立盡﹐遽瘞之。他日﹐有僧同馬氏子啟藏觀之﹐惟有黃金鎖子骨存焉。僧曰'此觀音示現以化汝耳。'言訖飛空而去。自是陜西多誦經者。"
1.盂蘭盆會的訛稱。
1.魚腐爛。比喻自內部糜爛腐敗。
1.魚爛自內而發。比喻因內部腐敗而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