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額頭。眉上發下部位。
1.出自《西京賦》修額短項,大口折鼻,詭類殊種。
2.出自《北齊書·平秦王歸彥傳》文宣嘗見之,怒,使以馬鞭擊其額。
3.出自《隔膜·小病》我撫伊的額,只覺觸手的熱。
2.
物體上首接近頂端的部分。
1.出自《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詩濕煙凝灶額,荒草覆墻頭。
2.出自《新唐書·李適之傳》刻石著功,詔永王璘書,皇太子瑛署額。
3.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兩崖隘肩,崖額飛泉,俱從人頂潑下。
4.出自《百合花》只見堂屋里靜靜的,里面一間房門上,垂著一塊藍布紅額的門簾。
3.
引申喻高。參見“額額”。
1.出自《依韻和韓子華陪王舅道損宴集》來望野興通,古城何額額。
4.
匾額。
1.出自《筆陣圖》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
2.出自《寄杭州靈隱寺宋震使君》詩僧房謝朓語,寺額葛洪書。
3.出自《茶馀客話》禮部堂“夙夜匪懈”額,工部節鎮庫“捧日亭”額,皆嚴分宜所書。
5.
指題寫匾額。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九》洞內架廬三層,皆五楹,額其上曰“云巖寺”。
6.
規定的數目。
1.出自《舊唐書·孝友傳·崔衍》舊額賦租,特望蠲減。
2.出自《上運使孫司諫書》犯者不休,告者不止,糶鹽之額不復於舊,則購之勢未見其止也。
3.出自《圣武記》西藏額設馬步兵六萬四千。
7.
查名斥責。
1.出自《封氏聞見記·查談》會有中使至州,琯(房琯)使昌藻(宋昌藻)郊外接候,須臾卻還,云“被額”。房公澹雅之士,顧問左右:“何名為額?”有參軍亦名家子,斂笏而對曰:“查名詆訶為額。”
2.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雀兒被額,更害氣噴(賁),把得問頭,特地更悶。
1.猶門戶,家庭。
2.指有商業往來的戶頭。
3.指能達到個人目的的途徑。
1.宮門。
1.守門的警衛。
1.家中沒有雜七雜八的客人。形容不亂交朋友。
1.與門屋相連接的廊屋。
1.亦作"門雓"。
2.門縫。
1.謂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2.食客;門客。
3.門生;弟子。
4.官名。
5.見"門下省"。 6.猶閣下。對人的尊稱。 7.猶門第。
1.將帥帳下都督。
1.官署名。太子屬官,以比于門下省。始于北齊。
1.門客,食客。
2.學生;弟子。
1.權貴之家供使喚的人。
1.門客;幕僚。
2.弟子;學生。
1.亦省稱"門下"。
2.官署名◇漢謂侍中寺。晉時因其掌管門下眾事,始稱門下省。南北朝因之,與中書省﹑尚書省并立,侍中為長官。隋承其制。唐龍朔二年改名東臺,咸亨初復舊稱,武則天臨朝,改名鸞堂﹑鸞臺。神龍初復舊稱,開元元年改名黃門省,五年仍復舊稱。宋因之,元廢。門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審查詔令,駁正違失,受發通進奏狀,進請寶印等。其長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稱左相﹑黃門監等。
1.即門下掾。
1.指門客。
2.猶門生。
3.學生,弟子。
1.官名。秦漢時稱黃門侍郎,君主近侍官。唐天寶改稱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侍中之副。唐宋時多以此官同平章事為宰相之稱。元以后不設。
1.清代門生對座主的座主﹑座主的父親或父親的座主稱太老師,自稱為"門下晩生"。
1.漢代州郡長官自己選薦的屬吏。因常居門下,故稱。
1.門縫。
1.門檻兩端靠門框豎立的短木。
1.赴宮廷謝恩。
1.家門的世系。
2.家門的功業。
1.根據門第高低選任官員。
1.建于軍門前的牙旗。借指營門。
2.門齒的通稱。
1.門框上端的橫木。
1.家門或師門相傳的術業。
1.門生及義從。晉﹑南北朝時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
1.亦作"門蔭"。
2.謂憑借祖先的功勛循例做官。
1.司門的官吏。
1.指兩楹上方的橫木。
1.門口墻邊。
2.指門和墻。
3.指門庭之間。
1.見"門隙"。
1.門檻。
2.指門口附近的地方。
1.見"門鑰"。
1.門第閥閱。
1.醫生在醫院或診所里給不住院的病人治病。
1.司門的官吏。
1.門中央所豎立的短木。
2.指門檻。
1.家族之內,家族中的人。
2.稱族中死者。
1.本家;同宗族的人。
1.誅殺全家。
1.猶門第。
1.指周及春秋時卿大夫的嫡子。
2.指官宦之家有世襲資格的嫡子。
3.門下士;食客。
4.看門的人。
5.指官府中親侍左右的仆役。 6.猶門路。指進身的途徑。 7.量詞。
1.即門包。
1.門閂。
1.撫摸參宿。形容山勢極高。
1.唐李白《蜀道難》詩"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井,皆星宿名,分別為蜀秦分野。謂自秦入蜀途中,山勢高峻,可以摸到參﹑井兩星宿◇因以"捫參歷井"形容山勢高峻,道路險阻。
2.形容世路艱難。
1.撫摸腹部。多形容飽食后怡然自得的樣子。
1.攀援葛藤。
1.觸摸;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