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文〉險要的地方。
2.
形容詞
災難。
3.
動詞
受阻,受困。
4.
形容詞
困苦。
1.
災難;困苦。
1.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2.出自《九思·遭厄》悼屈子兮遭厄,沈玉躬兮湘汨。
3.出自《博異志·馬侍中》過此厄后,勛貴無雙。
4.出自《奈何天·錫祺》我下元所掌的是解厄之事。
5.出自《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五》可惜眾寡不敵,終被逼上午門,此后則遁入公園,避去近于“帶隊”之厄。
2.
被困,受苦。
1.出自《孔子家語·在厄》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
2.出自《新唐書·方技傳·張憬藏》公厄在三尺土下,盡六年而貴。
3.出自《齊東野語·滕茂實》誰當給衣食,伎不厄饑寒。
4.出自《日知會始末》劉通,字子通,黃岡人。負運動學界之責,后厄于頑固黨,于民國十年后病歿。
3.
為難;損害。
1.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
2.出自《祭徐叔范文》嗚呼叔范!孰厄子不可堪之窮?
4.
限止;阻撓。
1.出自《鹽鐵論·錯幣》禁溢羨,厄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給人足也。
2.出自《張氏東園送王恭父得殿字》詩絮重厄飛楊,花蔫堆紫茜。
3.出自《野獲編·禮部一·吳悟齋奪謚》嘉靖初,有贈太保工部尚書李??,奪恭敏之謚,以楊一清私與故,蓋議禮新貴厄之也。
4.出自《瓜分危言》將西而出波羅的海,則德國之海軍厄之。
5.
指兩邊高峻的狹窄地形。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八陣》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
2.出自《吳子·應變》今有少卒卒起,擊金鳴鼓於厄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
6.
通“軛”。車轅前端駕在馬頸上的橫木。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縣人得車厄也。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