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省稱"門下"。
2.官署名◇漢謂侍中寺。晉時因其掌管門下眾事,始稱門下省。南北朝因之,與中書省﹑尚書省并立,侍中為長官。隋承其制。唐龍朔二年改名東臺,咸亨初復舊稱,武則天臨朝,改名鸞堂﹑鸞臺。神龍初復舊稱,開元元年改名黃門省,五年仍復舊稱。宋因之,元廢。門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審查詔令,駁正違失,受發通進奏狀,進請寶印等。其長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稱左相﹑黃門監等。
1.應該這樣。
1.表擬測或推斷之詞。猶言似乎;好象。
1.適時。
1.謂恰當﹑適中;符合標準。
1.指豐收年。
1.見"宜嗔宜喜"。
1.適宜于笑。指笑時很美。
1.江蘇宜興所產的陶制茶壺。相傳始于明萬歷年間,以制作精美著稱,其中紫砂陶最為名貴。據傳,紫砂陶壺盛茶,盛暑不變味。
1.修飾合宜。謂形貌美好。
1.猶愿望,心愿。
1.謂女子富有生育能力。
1.人名。傳說其人善于夢神。
1.歡暢。
1.怡悅放蕩。
1.謂風日和美。指春天。
2.和悅。
1.使精神愉快。
1.安樂;歡樂。
1.猶悅目。
1.愉悅和睦。
1.猶安寧。
1.怡悅心情。
1.陶冶性情。
1.怡養性情。
1.使心情怡悅舒暢。
1.喜悅而滿足貌。
1.喜悅而無拘束貌。
1.面露和悅之容。
1.怡養或怡悅心神。
2.古代名琴名。
1.猶柔聲。
1.見"怡悅"。
1.和悅心情。
1.怡悅精神,使之安適愉快。
1.和悅的容顏。
2.使容顏喜悅。
1.猶和顏悅色。
1.和樂。
2.猶保養,休養。
3.猶陶冶。
1.和順貌;安適自得貌。
2.特指兄弟和睦的樣子。語本《論語.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3.喜悅貌。
1.愉悅;快樂。
1.喜悅;和悅。
1.喜樂。
1.猶怡豫。
1.安樂;歡樂。
1.亦作"怡說"。
2.取悅;喜悅。
1.怡養神志,使之安適愉快。
1.礦石名。《山海經.西山經》"又百八十里﹐曰號山……多沶石。"郝懿行箋疏"《說文》沶本字作淦﹐云泥也﹐蓋石質柔軟如泥者﹐今水中土中俱有此石也。"一說﹐沶石為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一種礦物。
1.水名。在今湖北省保康﹑南漳﹑宜城一帶。
1.兩犬相爭。
1.怒視貌。
1.險峻貌。
1.連綿不絕貌。
1.猶迤邐。形容慢慢地﹑迂回曲折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