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富貌。
1.出自《古書疑義舉例校錄·兩字一義而誤解例》《詩·天保》篇:“俾爾單厚?!眰髟唬骸皢?,信也?;蛟?,單,厚也。”箋曰:“單,盡也。”按傳、箋三說,當以訓“厚”為正。謹案: 單為??省,《說文》:“??,富????貌,從奢,單聲?!?/p>
1.同類之人。
1.摟柴草的竹制器具。
1.在含沙量高﹑泥沙河床的河流上筑成的臨時性攔水建筑物。
1.柴門蓽戶。指窮人居所。
1.木杖。
1.用作燃料的樹枝﹑小木和雜草等。亦指莊稼的莖﹑葉。
1.古時禮儀。積薪為壇,皇帝受群臣所上玉冊,然后燔柴祀天,謂之柴冊。
1.指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1.參差不齊。
1.柴窯燒制的瓷器。
1.以小木枝構成的鳥巢。
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在青海省西北部。介于昆侖山和祁連山之間,為青藏高原內部的陷落盆地。拔2600~3000米。氣候干旱,屬內流區。多鹽湖,柴達木”即蒙古語鹽澤”之意。中國最大鹽湖察爾汗鹽湖即位于盆地中部。鹽(池鹽、鉀鹽)、石油和鉛鋅礦等資源豐富。
1.被阻塞的道路。
1.傳說中的古泉名。
1.堵塞隔斷。
1.柴草堆。堆積在一起的柴。
1.柴禾堆。
柴門,用樹枝編扎成的門,比喻貧寒人家日暮掩柴扉。
1.祭祀之一種。燔柴禱告。
1.柴車。泛指賤者所乘之車。
1.猶木棍。
1.柴堆。
1.用柴薪作的門。多借指清貧人家。
1.編木圍其四面,使不受破壞。
1.謂居喪哀甚,瘦損如柴。
1.謂居親喪哀傷過甚,骨瘦如柴。
1.柴禾,柴草。
2.木柴燃燒產生的火。
1.柴火燒的飯。指普通人家的平常飯食。
1.指伙食費。
1.指體小肉瘦﹑腿部沒有茸毛的雞。
1.猶柴堆。
1.荊棘。
2.比喻心計。
3.猶柴瘠。
1.收集,輯錄。如《皖雅初集》署廬江陳詩鶴柴輯。
1.古代祭禮之一。燒柴祭天。
1.裝柴的框架。采樵者用以背柴。
1.柵欄,籬笆。
1.做柴用的小木。
2.指用柴荊做的簡陋門戶。
3.借指村舍。
1.柴瘠。
1.木柵欄,藩籬。
1.如枯木般獨立。參見"柴立其中央"。
2.瘦瘠貌。
1.猶言剛直不阿。
1.謂像枯木般地無心而立于中央。
2.引申為中立。
1.用蘆葦做的遮蔽門窗的簾子。形同竹簾。
1.燔柴祭告上天。
1.成片生長的柴木。
1.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
2.代指貧寒之家;陋室。
1.柴和米。泛指日常最必需的生活資料。
1.系于生計需要而結合的夫妻。
1.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樣東西,俗稱開門七件事。
1.材質低劣之木,多別于硬木﹑花梨等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