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一種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桿,在桿的一端裝一塊圓石,用腳連續踏踩另一端使石頭起落,用來舂掉放在石臼中糙米的皮。簡單的碓只是一個石臼和杵,搗米時只需用手持杵即可,也有用水力的水碓。
2.
名詞
(Duì)姓。
1.
舂米的工具。最早是一臼一杵,用手執杵舂米。后用柱架起一根木杠,杠端系石頭,用腳踏另一端,連續起落,脫去下面臼中谷粒的皮。爾后又有利用畜力、水力等代替人力的,使用范圍亦擴大,如舂搗紙漿等。
1.出自《太平御覽》宓犧之制杵舂,萬民以濟。及后人加功,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又復設機關,用驢、騾、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
2.出自《鄴中記》石虎有指南車及司里車,又有舂車木人,及作行碓于車上,車動則木人踏碓舂,行十里成米一斛。
3.出自《雨》詩柴扉臨野碓,半濕搗香粳。
4.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推得磨,搗得碓,受得辛苦吃得累。
5.出自《磨吟》家家須磨笑鄉風,也與江南米碓同。
2.
舂;搗。
1.出自《西游補》行者叫白面鬼把秦檜碓成細粉,變成百萬螞蟻,以報那日廷臣之恨。
3.
捶擊用具。
1.出自《周禮·地官·鼓人》??,??于也,圜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
①不怨恨不忿黃鸝驚曉夢。②不平;不服實在氣不忿|心中有些不忿。
1.不奢不儉,多少合宜。
1.不足;不夠。
1.不服。
1.不服罪;不認錯。
2.不聽勸解。
1.不順手,不聽使。
1.不從事,不經營。
2.不佩帶。
3.不臣服;不順服。
4.不甘心;不承認。
5.不信服;不相信。 6.不習慣。
1.不平;不心服。
1.不能適應某地的氣候﹑飲食等。
1.不相合。
1.亦作"不付能"。
2.才能夠;好容易。不,助詞,無義。
1.見"不甫能"。
1.無法再活下去。
1.不完備;不兼備。
2.不應當。
3.不欠。
1.無能,不稱職。
2.不愿意承擔某種任務。
1.指粗俗,下流。
2.淫亂的婉詞。
1.不干休。
2.有干系,擺脫不了。
3.指常鬧神鬧鬼。
1.亦作"不v魀"。
2.行為端正。
3.猶言尷尬。指行為鬼祟,神色態度不自然。不,助詞,無義。
4.事情棘手,有麻煩,使人困窘。
1.方言。趕不上。
1.謂沒膽量,沒勇氣。亦表示沒有膽量做某事。
2.指沒有膽量做某事。
3.方言。不要。
4.謙詞。猶不敢當。
1.《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貴德攀。感郎意氣重,遂得結金蘭。"俗語"不敢高攀"本此。言不敢跟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結成親戚。
語出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湖名)一步也。”后用以形容謹小慎微。
1.《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綱是網上端總繩,引申指大網。謂孔子不用大網橫斷流水以取魚◇以"不綱"謂朝廷失去綱紀,政治混亂。
1.不恰當,不得當。
1.不至。
2.不可相斗。
1.供給不足;匱乏。
2.猶言不暇,來不及。
1.沒有根據;荒謬。
1.不經事;不懂事。
1.無功。
1.不恭。共,"恭"的古字。
2.不具備。
不能共存于世。指仇恨極深,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死敵。
1.不夠;不到。
1.不隨便;不馬虎。
不隨便言笑,指態度嚴肅莊重天性沉默,不茍言笑。
1.不到;不夠。
1.無罪。
2.指無罪之人。
3.不必,不一定。
1.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1.不淳樸;澆薄。
1.不得養;不得相養。
2.不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3.不長五谷。
1.古謂不受邪氣侵害。
1.不看在眼里。
1.不怪異。
2.不責備;不埋怨。
1.不牽涉;不涉及。
1.關不住風,漏風。
1.不重要;不影響大局。
1.不擔任官職。
2.不任以官職。
3.非官方的。指通過不正當的途徑。
4.不到官府,猶言不自首。
1.不顧,不考慮。
2.不過問。
3.不關,不涉及。
4.連詞。不論。
1.不照管。
2.形容人莽撞。
1.未經馴順。
2.不習慣。
1.謂氣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