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財物作注比輸贏。
1.出自《博弈論》至或賭及衣物,徙棋易行,廉恥之意弛,而忿戾之色發。
2.出自《采桑子》詞椒戶閑時,競學樗蒲賭荔枝。
3.出自《水滸傳》李逵也不答應他,便就地下擄了銀子,又搶了別人賭的十來兩銀子,都摟在布衫兜里。
4.出自《水》他們拿了我們的捐,不修堤,去賭,去討小老婆,讓水毀了我們的家。
2.
泛指比勝負;爭輸贏。參見“賭賽”。
1.出自《金瓶梅詞話》玳安道:“奶奶敢和我兩個賭?我看得千真萬真,就燒成灰骨兒,我也認的。”
2.出自《紅樓夢》〔林黛玉〕要賭靈怪兒,也和寶丫頭不差什么;要賭寬厚待人哩,卻不濟他寶姐姐有耽待,有盡讓了。
3.出自《吳歌甲集·西方路上一甏油》西方路上一甏油,姊妹兩個賭梳頭。
3.
贏取,賺取。
1.出自《趙將軍歌》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于貂鼠袍。
2.出自《念奴嬌》詞且賭樽前身見在,休管漢唐時事。
4.
依憑,倚仗。
1.出自《山亭柳·贈歌者》詞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云。
2.出自《竇娥冤》要看什么天喜到命?只賭本事,做得去自去做。
3.出自《琵琶記·文場選士》天地玄黃,略記得三兩行,才學無些子,只是賭命強。
1.文句﹔成句的話。
1.形容語言兇狠不肯饒人。
1.謂分類匯輯的語錄。如《朱子語類》。
1.用語的慣例。
1.掛在塔檐上的風鈴﹐風吹后能丁當作響﹐故稱。
1.指酒令。
1.文體名。某人或多人言論的記錄或摘錄。
2.宋儒講學﹐門徒記錄當時言辭﹐亦稱語錄。據《宋史.藝文志四》所載﹐有程頤﹑劉安世﹑謝良佐﹑張九成﹑尹惇﹑朱熹諸家語錄。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進語錄于朝﹐如宋倪思有《重明節館伴語録》。
1.用語錄形式寫成的作品。亦指模仿宋人《語錄》的文白夾雜的文字。
1.說話﹔談論。
1.語言的脈絡﹔文理。
1.謂言語精妙﹐無與倫比。
1.謂言語精妙無比。語本《漢書.賈捐之傳》﹕"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
1.亦作"語嘿"。謂說話或沉默。語本《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2.喻指出仕或隱居。
1.謂因憤激而出語艱澀﹐說話不流利。
1.會說話的鳥。如鸚鵡﹑八哥之類。
2.指鳥鳴。
1.說話的口氣。
2.表示陳述﹑疑問﹑祈使﹑商榷﹑感嘆等各別的語法范疇。
1.又稱助字﹑助詞。一般用于句末﹐有時也用于句中﹐表示停頓。古代常用"也""矣"等表示陳述語氣﹐用"乎""邪(耶)"等表示疑問語氣﹐用"哉""夫"等表示感嘆語氣﹐用"矣""也"等表示祈使語氣。現代漢語常用"的"﹑"了"﹑"嗎(公)"﹑"呢"﹑"么"﹑"吧"﹑"啊"表示語氣。
1.(因激動﹑氣憤或理虧等原因)話說不出。
1.說話艱難﹐不流利。
1.說話的聲音。
1.語氣﹔語調。
1.猶數語﹐常言。
1.合語之說∠語﹐謂旅酬時互相談論義理。
1.信口亂說閑話。
1.說話的態度。
1.即白話。與文言相對。
1.用口語寫的詩。
1.以通行的口語寫成的文章。又稱白話文。始于唐佛教徒的變文﹑語錄﹐宋儒語錄及元明以來小說﹑戲曲也多用此種文體。
1.言語茍且敷衍。語本《左傳.文公十七年》﹕"臣聞齊人將食魯之麥。以臣觀之﹐將不能。齊君之語偷。"杜預注﹕"偷﹐猶茍且。"
1.傳說中的產神名。
1.句子的末尾。
2.詞的后綴。
1.偏重從文獻和書面語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學科。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校勘學等。廣義的語言學也包括語文學。
說話沒有條理激動得語無倫次。
1.言辭未加選擇和斟酌。
1.語音不準。
2.語言謬誤。
1.談笑嬉戲。
1.具有共同來源的諸語言的總稱。如漢藏語系﹑印歐語系。同一語系內﹐按各語言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可分為若干語族﹔同一語族可再按關系遠近分為若干語支。由于世界語言十分復雜﹐語系的劃分在語言學家中不盡一致﹐名稱也不盡相同。
1.談笑。
1.見"語笑喧嘩"。
1.大聲說笑。
1.謂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1.謂所談論的內容泄漏出去。語本《韓非子.說難》﹕"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1.談心。
1.語言里語素﹑詞組合的次序。為漢語里的主要語法手段。語序變動﹐可組成意義不同的詞組﹑句子。
1.研究言語﹑文字的性質及用法的學問。又稱文法﹑文法學。
2.指對于外語的研究。
1.說得不詳細。焉﹐語助詞。語本唐韓愈《原道》﹕"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人類特有的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一定的體系。語言有口語和書面形式。
人際交往中的言辭的美。是心靈美在言語上的表現。包括交談的內容、方式等。基本要求為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以及和氣、文雅、謙遜、有禮貌。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為五講四美三熱愛運動的四美”之一。
能把語言和語聲轉換成可進行處理的信息的過程。廣泛應用在語音郵件、語聲開鎖以及未來計算機輸入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