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虰”。
2.
評議;評定。
1.出自《論衡·案書》兩刃相割,利鈍乃知;二論相訂,是非乃見。
2.出自《與喻貢元書》惟足下它日考其書而訂其道,方知仆昨者鄙詩所謂“大道不可私”與夫“孔釋俱援世”之句,果非自欺而又以欺天下也。
3.出自《淳安縣政事序》壬戌入覲歸,緣道詠思,恍如有得,歸取故籍,參考博訪,以訂所思。
3.
均衡。
1.出自《周禮·夏官·司弓矢》恒矢、庳矢
4.
比較;比擬。
1.出自《和政公主神道碑》德言容功之四美,服女師母儀之訓(xùn),訂之綿古,孰與我京?
2.出自《進〈耤田頌〉表》自昔車牛馬耦,僅出偏方,鉤盾弄田,罔稽正典,訂茲之盛,曷擬于倫。
3.出自《柳如是初訪半野堂小像》詩唱酬詩訂《東山集》,花月緣留西子湖。
5.
正;改正。參見“訂正”。
1.出自《絡(luò)冰絲》呀!你看古人詩,都是些澀啞韻,拗折些兒。問他吟得慣、吟不慣,待我改訂咱。
2.出自《〈詩學(xué)纂聞〉自序》閑與朋徒尊酒論文,凡以明體裁之辨,訂沿襲之訛,而無取乎一句一字之稱美。
3.出自《書信集·致楊霽云》《引玉集》后記有一頁倒印了,相隔太遠,無法重訂,真是可惜。
6.
定;約定。
1.出自《文心雕龍·知音》洪鐘萬鈞,夔曠所定;良書盈篋,妙鑒逎訂。
2.出自《桃花人面》是不曾攜素手同來月下盟,又不曾偎雙鬟同向風(fēng)前訂。
3.出自《題高價人坐石小像》詩遙訂西華游,鐵索挽飛磴。
4.出自《五月的礦山》人是不能夠訂價錢的啦!
7.
訂立;制訂。
1.出自《漁火》大官兒又跟日本訂了條約。
2.出自《秀露集·〈善暗室紀年〉序》再向后退一步,就想訂個年譜什么的。
8.
釘住;裝釘。
1.出自《筑塘謠》木截訂梅花,石琢排魚鱗。
2.出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jīng)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
9.
當,適逢。
1.出自《與糾察宗正待制啟》訂茲寵遇,曷究遠圖,仰冀節(jié)宣,以副瞻誦。
10.
南朝齊梁間稱征賦為“訂”。
1.出自《梁書·鄱陽王恢傳》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陸路往來,悉訂私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2.出自《陳書·宣帝紀》詔淮北義人率戶口歸國者……賦給田宅,喚訂一無所預(yù)。
3.出自《資治通鑒·齊東昏侯永元二年》又訂出雉頭、鶴氅、白鷺缞。
11.
效法。
1.出自《新唐書·黎干傳》夏以禹,漢以高帝,我以神堯為始祖,訂夏法漢。
1.浮游;游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畢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后因以"拍浮"為詩酒娛情之典。
1.輕輕拍打撫摸。表示安慰和親昵。
1.古時戰(zhàn)具名。置于兵車﹑戰(zhàn)艦上,利用杠桿和滑車,遙擲石塊﹑釘板﹑火種等物以打擊敵方。
2.緣竿,爬竿。
1.宋代大曲有拍與袞,為受胡曲影響的新聲。故亦以稱當時的流行曲調(diào)。
1.猶撮合。
1.宋時稱兼賣茶水飯食,或并蓄娼妓的小酒鋪。
1.舊稱用迷藥拐騙兒童。
1.方言。聊天。
1.拍打沖擊。
1.輕拍別人的肩膀。表示友好或愛護。
1.古時一種攻擊型的戰(zhàn)艦。設(shè)有拍竿,可以遙擊敵艦。
1.節(jié)拍。樂曲的節(jié)奏序列。
1.謂倚老賣老,以大言訓(xùn)人。
1.象聲詞。形容物體落地的聲音。
1.拍馬使前;縱馬。
2.拍馬屁。
1.比喻諂媚奉承。
1.商業(yè)中的一種買賣方式。一般是由出賣者把現(xiàn)貨或樣品陳列于商行當眾出賣,由購買者競相出價爭購,直到無人再加價時,就拍板作響,表示成交。
2.減價拋售,甩賣。
3.泛指出賣。
1.充滿。
2.實足。
1.方言。猶緊緊。
1.象聲詞。鼓翅起飛聲。
2.象聲詞。槍響聲。
3.充滿。
1.拊手貌。
1.充滿;充斥。
1.用攝影機﹑錄像機把人﹑物的形象攝下來。
1.宋代擢補下級基層武官,先要比試弓馬,稱"拍試"。
1.拍著手喊痛快。多用來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1.拍手鼓掌。極言興奮﹑激動。
1.形容浪濤洶涌沖擊,氣勢浩大。
1.方言。謂相戀男女相挽或相隨而行。
1.乘人之危,施以要脅。
1.輕拍愛憐。
1.謂負責,擔保。
1.唐代《霓裳舞曲》中段始有拍,稱拍序。
1.方言。演出。
1.物理學(xué)名詞。指人耳所感覺到的由兩個振動頻率相近的聲波所合成的強弱相間的聲音。
1.伸展肢體拍打。
2.古代武術(shù)雜技的一種。
1.鼓掌,拍手。
2.兩人各出一手相拍。表示謹守諾言。
1.攝影,照相。
1.紙的一邊抹膠粘住,便于一頁一頁撕下來的本子。拍,借用英語pad的音。
1.極言憤怒或發(fā)怒。
1.音樂中劃分小節(jié)時值的單位。用以表現(xiàn)樂曲的節(jié)奏和強弱。
2.用以拍物的器具。
1.實足。
1.方言。扯淡。
1.俳優(yōu)的頭目。
1.俳優(yōu)倡伎。
2.雜戲樂舞。
1.戲謔調(diào)笑。
1.俳優(yōu)。亦指俳優(yōu)之子。
1.駢體賦,為六朝時通行的一種賦體,講究駢偶聲律,字句工巧,實際上是押韻的駢體文,如鮑照《蕪城賦》﹑江淹《別賦》等。
1.古代散樂的一種,又名侏儒導(dǎo),由舞人邊舞邊歌。古辭共八曲,前一篇二十二句,今僅存《南齊書.樂志》所錄的部分摘句。參閱《樂府詩集.舞曲歌辭.散樂》。
1.詼諧;戲謔。
1.徘徊。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