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奌”。
2.
小黑點。亦指小的痕跡。
1.出自《晉書·文苑傳·袁宏》如彼白珪,質無塵點。
2.出自《酉陽雜俎·黥》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點跡。
3.出自《唐子畏羲皇上人放鷴圖》鷴飛漸遠看漸微,青天一點余殘雪。
3.
辱;污。
1.出自《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
2.出自《奏彈王源》點世塵家,將被比屋。
3.出自《東津歸催吳秀才寄酒》詩欣然與客到西岸,衣幘不避塵泥點。
4.
涂抹、滅去。
1.出自《爾雅·釋器》滅謂之點。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下·禰衡》衡覽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3.出自《茶馀客話·考試涂乙》禰正平文不加點。點,涂也。
5.
漢字的一種筆畫。即“丶”。
1.出自《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余字總竟,然后安點。
2.出自《周長史昉畫毗沙門天王歌》茍能下筆合神造,誤點一點亦為道。
6.
加點斷句。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其余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
2.出自《宋史·儒林傳八·何基》凡所讀無不加標點。
3.出自《我的學生時代》一長串的人名字點不斷時,最感覺頭痛。
7.
點綴。
1.出自《景福殿賦》點以銀黃,爍以瑯玕。
2.出自《綵樹歌》狀瑤臺之微月,點巫山之朝云。
3.出自《鵲橋仙·戊戌生朝》詞玄花生眼,新霜點鬢。
8.
中;著。
1.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欣余志之精銳,擬青顱而點項。
9.
加點標明。
1.出自《玄中記》今時小兒之衣不欲夜露者,為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
2.出自《教坊記》凡欲出戲,所司生進曲名,上以墨點者即舞,不點者即否。
3.出自《儒林外史》卜老爹接紙在手,看見一張花邊批文,上寫著許多人的名字,都用朱筆點了,一單共有三十四五個人。
10.
評論。參見“嗤點”、“指點”。
1.出自《〈晉紀〉總論》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蓋共嗤點以為灰塵,而相垢病矣。
2.出自《戲為六絕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
3.出自《詠史》詩汝曹不自量,嗤點何容易。
4.出自《抱樸子·正郭》碩儒俊士,未或指點,而吾生獨評其短。
5.出自《朱子語類》大抵說得寬廣,自然不受指點;若說得親切,又覺得意思局促,不免有病。
6.出自《沁園春·長沙》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11.
液體小滴。
1.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2.出自《雨中作》詩風聲如翻濤,雨點如撒菽。
3.出自《全元散曲·紅繡鞋》雨聲兒添凄慘,淚點兒助長吁。
12.
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點。
1.出自《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去歲茲辰捧玉床,五更三點入鴛行。
2.出自《演繁露·更點》點者,則以下漏滴水為名,每一更又分為五點也……五夜又分二十五點,每點又擊點以記。
3.出自《元史·刑法志三》諸夜禁,一更三點,鐘聲絕,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
13.
現代計時單位。一晝夜分為二十四點。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取出表一看,已經十二點半了。
2.出自《平爐王出鋼記》詩正當二十點二十五分鐘,喇叭大吼汽笛打起鳴。
14.
滴注,下落。
1.出自《七勵》露點飴蜜,溜泓澄於玉掌。
2.出自《西掖省即事》詩西掖重云開曙暉,北山疏雨點朝衣。
3.出自《水調歌頭》詞只怕春光歸去,片片點蒼苔。
15.
檢驗;查點。
1.出自《送衣曲》舊來十月初點衣,與郎著向營中集。
2.出自《儒林外史》知縣看了賞鑒,隨叫兩個原差到他下處取了行李來,當堂查點。
3.出自《大場的一夜》每輛車點過人數,便各人在田野中分散。
16.
指點;啟示。
1.出自《箜篌引》黃旗一點兵馬收,亂殺胡人積如丘。
2.出自《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這句話卻點醒了賀小姐。
3.出自《紅樓夢》寶玉聽了,知道是點他前日的話。
17.
征調。參見“點兵”。
1.出自《新豐折臂翁》詩無何天寶大征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18.
蘸。
1.出自《詩》蒸豚揾蒜醬,炙鴨點椒鹽。
2.出自《朝中措》詞肥蔥細點,香油慢炒,湯餅如絲。
3.出自《五雜俎·物部二》其油如醬,可以點肉。
19.
樂器名。一種懸空敲擊的樂器。形如小銅鼓,中間隆起,兩邊有孔系繩。用于報時,或用于合樂,擊之以顯節拍。參見“點子”。
1.出自《菩薩蠻》詞春恨正關情,畫樓殘點聲。
20.
樂器名。一種特制響器,兩端作云狀,名為云板,也稱點。舊時邸宅、官署以擊點為集眾報事的信號。參見“傳點”。
1.出自《黃繡球》果然一些時,聽見傳點發梆,又一些時,三梆升堂。
21.
節奏,節拍。
1.出自《浣溪沙》詞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
2.出自《增補幸云曲》我打的不是板,你彈的也沒有點。
22.
燃點。
1.出自《釣侶二章》詩煙浪濺篷寒不睡,更將枯蚌點漁燈。
2.出自《戲答持燭之句依韻和永叔》但點紗籠續清夜,西園游興古何窮。
3.出自《金瓶梅詞話》點根香怕出煙兒,放把火倒也罷了。
4.出自《紅燭》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23.
點化。
1.出自《寄白龍洞劉道人》詩競向山中尋草藥,伏鉛制汞點丹陽。
2.出自《春渚紀聞·序丹灶》自三茅君以丹陽歲歉,死者盈道,因取丹頭點銀成金,化鐵為銀以救饑人,故后人以煅粉點銅者,名其法曰丹陽。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吾有“九還丹”,可以點鉛汞為黃金。
24.
圍棋術語。點眼。
1.出自《圍棋義例》點,破也。
2.出自《圍棋義例》聚,集也。凡棋有未全眼者,則反聚而點之。
3.出自《棋經·名數》夫奕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有立、有捺、有點。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蓋圍棋三十二法,皆有定名……有立、有捺、有點。
25.
沖;泡。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虞候即時來他家對門一個茶坊里坐定,婆婆把茶點來。
2.出自《梧桐雨》酒注嫩鵝黃,茶點鷓鴣斑。
3.出自《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俞良分付:點兩個椒茶來。
26.
委放;選授。
1.出自《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廉能州吏從新點,貪濫軍官合減除。
2.出自《南柯記·錄攝》奉令旨,駙馬淳于棼有點。
3.出自《紅樓夢》聞得今年鹽政點的是林如海。
4.出自《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袁爽秋》薛慰農之夫人親相之,并閱二人文,謂楊廷甫必可點翰林,袁爽秋不過進士而已。
27.
糕餅類小食、點心。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九》寶藏先以點餉余,與余周歷峰前。
2.出自《帝京歲時紀勝·清明》又以柳條穿祭余蒸點,至立夏日油煎與小兒食之,謂不齼夏。
3.出自《宋艷·奇異》喚侍童進點,素膳三品,甘芳精好。
28.
猶踮。
1.出自《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七、八個老嫗、丫鬟,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賊戲彌陀一般,腳不點地,擁到新人面前。
2.出自《沒有花的春天》老太婆嚇得點著后腳跟遠遠地跑了開去。
29.
一觸即離。參見“點水”。
1.出自《子夜》他拿起槳來在河灘的樹根上輕輕一點,那小船就又在水中央緩緩地淌著。
2.出自《上海的早晨》江菊霞舉起胳臂,用右手食指點了馮永祥一下。
30.
事物的方面或部分。
1.出自《日出》我今天看了你一夜晚,就剛才這一點還像從前的你。
2.出自《暴風驟雨》韓長脖名聲不好,是個屯溜子,這點白嫂子知道。
31.
上下略微擺動。參見“點頭”。
1.出自《春》醫生頻頻地點著頭。
2.出自《青春之歌》余永澤點著頭,頗有閱歷似的看著道靜的眼睛微笑一下。
32.
指定。參見“點戲”。
1.出自《趙子曰》﹝歐陽天風﹞然后和武端商量著點了酒茶。
33.
一定的地點或程度的標志。
1.出自《不許收穫的秋天》知識青年點兒坐落在鎮河屯西頭。
2.出自又如:起點;冰點;沸點;據點。
34.
印刷上計算活字及字模的大小的單位,約等于0.35毫米。
35.
點播;點種。
1.出自《庚子風云》眼下,當爹的倒要經常聽她的提醒了:“爹!該點豆子了?!?/p>
2.出自《轆轤井》畦背兒有點上豌豆的,有種上小夢卜的。
36.
小數點。如123.4讀作一二三點四或一百二十三點四。
37.
幾何學中指沒有長度、寬度、厚度而只有位置的幾何圖形。兩直線相交處或線段的兩端都是點。
38.
量詞。表示物量。
1.出自《洞仙歌》詞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
2.出自《駐馬聽近·秋閨》套曲茂林千點昏鴉噪。
39.
量詞。表示少量或不定量。
1.出自《高君仙硯銘》棱而宛中,有點墨跡。
2.出自《洞仙歌》詞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3.出自《答鄧石陽書》塞了一分真空,便是染了一點塵垢。
4.出自《吶喊·阿Q正傳》本村倒不必擔心的;只要自己夜里警醒點就是了。
40.
量詞。表示事項。
1.出自《論十大關系》一共講了十點。
41.
跛。足瘸。
1.出自《青箱雜記》龍圖劉燁亦滑稽辯捷,嘗與內相劉筠……連騎趨朝,筠馬病足行遲,燁謂曰:“馬何故遲?”筠曰:“只為五更三。”言點蹄也。燁應聲曰:“何不與他七上八?”意欲其下馬徒行也。
1.謂損其容貌。
1.瘦削﹐不肥胖。
2.(土地)不肥沃。
不肥沃的田地。
1.不肥沃的土地。
1.貧窮衰亡。
1.瘠薄狹隘。
1.瘦弱的形體。
2.謂損其身體。
1.容顏消瘦。
1.內容貧乏而辭句堆砌冗長。
1.因患病而瘦弱。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上有節,葉子互生,心臟形,花小而密,結蒴果。莖和葉有魚腥氣。全草入藥。也叫魚腥草。
1.叢聚貌;簇聚貌。
1.恭敬而又局促不安。
2.徘徊不進貌。
1.恭敬而敏捷貌。
2.惶懼不安貌。
3.慚愧貌。
1.局促,拘束。
1.踩踏,踐踏。
1.喻指艱難困頓。
1.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南。
1.敏捷而恭敬貌。
2.惶懼不安貌。
1.亦作"?鸰"。
2.鳥類的一屬。最常見的一種,身體小,頭頂黑色,前額純白色,嘴細長,尾和翅膀都很長,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吃昆蟲和小魚等,屬受保護鳥類。
3.《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后以"鹡鸰"比喻兄弟。
1.見"鹡鸰在原"。
1.見"鹡鸰在原"。
1.鳳屬。
2.鸀鳿的別名。
1.《國語.周語上》"周之興也,鹡鷟鳴于岐山。"后因以"鹡鷟鳴岐"指興王道成帝業的瑞兆。
1.聚集貌。
2.汗出。
3.象聲詞。細碎的聲音。
1.謂角聚集,耳搖動。形容牛羊多。語本《詩.小雅.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1.亦作"螏■"。
2.蝍蛆別名。
1.雜亂。
1.小步。
1.小步快走。
1.猶言局促不安。
1.語本《詩.小雅.正月》"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喻謹慎戒懼。
1.語出《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局天"形容戒慎小心。
1.縮著身子。
1.謂行走不穩便。
1.局促;拘束。
1.小步登門。形容謙恭而進。
2.指偷偷摸摸而進。
1.猶言局促板滯。
1.征集兵士。
2.在編的軍士。
1.沒收罪犯所有的財產。
1.于簿籍中除名。
1.謂憑借瑣碎之事蒙蔽國君﹐干預政事。
1.謂官宦門第。地﹐通"第"。
1.謂登記征用民夫。
1.謂賦稅。
1.猶抄家。
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1.用草席裹尸骨。
1.自坐草席上﹐表示準備受刑。
1.眾口喧騰貌。
2.聲名盛大貌。
3.縱橫交錯貌;眾多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