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供上祭品向死去的人表示哀悼。
2.
動詞
建立;奠定,穩穩地安置。
3.
名詞
(Diàn)姓。
1.
謂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靈。
1.出自《詩·召南·采??》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2.出自《禮記·檀弓下》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
3.出自《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借,奠桂酒兮椒漿。
4.出自《皇太子釋奠會》詩敬躬祀典,告奠圣靈。
5.出自《兒女英雄傳》你在他墳前燒一陌紙錢,奠一杯漿水。
2.
祭品。
1.出自《宋孝武宣貴妃誄》階撤兩奠,庭引雙??。
2.出自《袁州祭神文》袁州刺史韓愈,謹以少牢之奠,祭于仰山之神。
3.
薦獻;進獻。
1.出自《書·康王之誥》賓稱奉圭兼幣,曰:一二臣衛,敢執壤奠。
2.出自《禮記·玉藻》唯世婦命於奠繭,其他則皆從男子。
4.
放置;停放。
1.出自《禮記·內則》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后取之。
2.出自《儀禮·士冠禮》贊者奠??、笄、櫛於筵南端。
5.
定。
1.出自《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2.出自《法言·修身》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發必中的。
3.出自《新唐書·陸贄傳》閱稼以奠稅,度產以衰征,料丁壯以計庸,占商賈以均利。
4.出自《己亥雜詩》導河積石歸東海,一字源流奠萬嘩。
6.
同“尊”。
1.出自《儀禮·士喪禮》冪奠用功布。
1.猶送鮮。
1.遞送信件。引申為傳遞消息。
1.到遠行人啟程的地方,和他告別,看他離去。
2.猶餞行。
1.送別死者形骸。
1.猶送喪。
1.傳送帝王宣詔的文書。
1.猶送迎。
1.謂以眼目傳情。
1.猶言眉來眼去。謂男女以眉目傳情。
1.贈送。
1.送到,送往。
1.驅送瘟神。
1.傳送情意。
1.送往迎來。
2.指文筆的宕開與承接。
1.指送迎官員用的款項。
1.見"送款"。
1.傳話。
1.舊俗敬神有用豬頭﹑鮮魚者,送貨人討彩而曰"送元寳"。
詩篇名。唐代王維作。元二為作者友人。安西即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今新疆庫車)。全文為渭城朝雨b058G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感情真摯,語言含蓄◇被譜入樂曲,稱《渭城曲》,廣為傳唱。
1.送交審閱。
1.送靈柩下葬。
2.葬送,斷送。
1.遞送酒盞以勸飲。
1.謂指揮作戰。
長輩親屬臨終時,在其身邊陪伴照應,死后料理喪事養老送終|子女給父親送終。
1.指就著菜把粥喝下去。
1.指親友鄰里饋贈餅食﹑禽蛋﹑衣料等禮物給產婦家為賀。
1.方言。送歸,送還。
1.舊俗結婚,由女方親友送妝奩至男方,謂之"送妝"。
1.古代傳說能保佑人生子的觀音菩薩。
1.見"送子觀音"。
中國畫。唐代吳道子作。今存此畫一般定為宋摹本。紙本長卷。墨筆。據佛經《太子瑞應本起經》作,畫面是佛祖釋迦牟尼降生為凈飯王太子的情景。構圖可分前后兩段,前段繪天王送子,后段繪凈飯王迎來王子。線條遒勁,以形寫神。
1.指送信。
1.見"送卷頭"。
1.頌揚功德的文體。
2.頌揚或棕的言詞。
1.贊揚或棕的文詞。
1.贊美祝褔。語出《禮記.檀弓下》"善頌善禱。"孔穎達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禱者﹐求福以自輔也。"
1.歌頌功德。
1.《后漢書.竇章傳》"貴人早卒,帝追思之無已,詔史官樹碑頌德。"后因稱歌頌功德的碑刻為頌德碑。
1.頌揚恩德﹐贊美功績。
1.贊美;歌頌。
2.用于祝頌的詩歌。
1.頌揚古代的,非難現代或當代的。
1.佛經中的唱頌詞。
1.古代農歷正月初一用椒柏酒祭祖或獻之于家長以示祝壽拜賀,謂之"頌椒"。
1.指晉劉伶所作的《酒德頌》。
1.儀容禮節。頌,古"容"字。
1.謂祝告天地神靈。
1.頌和論兩種文體的并稱。
1.見"頌貌"。
1.亦作"頌皃"。
2.容顏,容態。頌,古"容"字。
1.頌揚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