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陷沒;下陷。
1.出自《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下》武功中水鄉民三舍墊為池。
3.出自《儆舟》目未及瞬而樓傾軸墊,圮于泥沙,力莫能支也。
4.出自《唐國史補》蘇州重元寺閣,一角忽墊,計其扶薦之功,當用錢數千貫。
2.
下垂。
1.出自《兵書接要》三軍將行,其旗墊然若雨,是謂天露。
2.出自《江頭五詠·丁香》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
3.
下濕病。
1.出自《山海經·中山經》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有谷,曰機谷,多?鳥,其狀如梟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錄,食之已墊。
4.
挖掘。
1.出自《莊子·外物》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
5.
去除,不計在內。參見“墊陌”。
1.出自《新唐書·食貨志四》京師鬻金銀十兩亦墊一兩,糴米鹽百錢墊七八。
2.出自《唐會要·泉貨》十一年九月敕:今后應內外支用錢,宜每貫除墊一陌外,量抽五十文。
6.
埋藏。參見“墊財”。
1.出自《續夷堅志·方長老前身》〔前身〕訊掠而死,死后托生縣中陳家,六、七歲能言前世事,訪父母妻子及墊財所在,信為柳小二無疑。
7.
猶收買。
1.出自《紅樓夢》誰不知道薛家有錢,行動拿錢墊人。
8.
填補空缺。參見“墊戲”。
1.出自《四世同堂》別著急啦,大節下的,我這兒還有兩盤倭瓜餡的餃子呢,好歹的你先墊一墊。
9.
用別的東西襯在下面,使物加高、加厚或起隔離作用。
1.出自《紅樓夢》扶著寶玉坐下,又用自己的腳爐墊了腳。
2.出自《兒女英雄傳》二人就摘下草帽子來,墊著打地攤兒。
3.出自《模范班》左首有個牛欄,一個瘦勁的小老頭僂著腰,正在拿土墊欄。
10.
墊子。
1.出自《紅樓夢》寶玉捧香,賈菖賈菱展拜墊,守焚池。
2.出自又如:椅墊;靠墊。
11.
暫時替人付錢。
1.出自《紅樓夢》成年家大手大腳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賠墊了多少東西。
2.出自《蟲鳴漫錄》當時兩處爭執,不得已取奩中物,質銀調停,今已兩好無猜,我不能代墊,謹將原券交出,聽爾二人面議孰贖。
3.出自《春》錢由他一個人先墊出來。
12.
指觸著凸起的硬東西而受到損傷。
1.出自《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胸、腹、腋、脅,跌、打、磞、撞、墊、努,以致胸陷而不直。
13.
用皮子做的襯在扳指內側的東西。
1.出自《癸巳類稿·決韘極遂解》今古巨指所著搬指,或用菟木棗木,或用骨,其中有沓,以韋為之,《詩》謂之韘,《禮》謂之極,今謂之墊,此決之事也。
14.
排球運動中接球的一種動作。參見“墊球”。
1.出自《中國姑娘》球墊起來了,她卻摔倒在地上。
1.符合實際。
2.指核查是否符合實際。
1.前往叩問。
1.指清朝帝王親臨太學視學。
1.前往謁見﹔造訪。
1.即驛口。
1.驛道上的堡壘。
1.由驛站傳遞的文報。
1.在驛站服役的士兵。
1.謂驛站所需的經費。稟,通"廩"。
1.水驛的停船處。
1.掌管驛站的長官。
1.古時供驛站用的車輛。
1.驛馬揚起的飛塵。指驛騎。
1.掌管驛站的官。主郵傳迎送之事。明清時設置,各府﹑州﹑縣多寡有無不一。品級為未入流。
1.驛站的車馬。
1.驛站之間的里程。
1.謂田間驛道。
1.傳舍;驛站。為我國歷代封建政府供官員往來和遞送公文用的交通機構,又為封建制度下對平民的一種徭役。清末舉辦郵局后始廢除。
1.驛站用的船。
中國古代為傳車、驛馬通行而開辟的交通大道。沿途按一定距離設置驛站。傳車、驛馬即是驛站備用的車輛和馬。
1.即驛舍。
1.用驛馬傳遞。
2.驛站。
1.即驛舍。清舒位有《銅城驛店對雨與張尚之秀才夜話題壁》詩。參見"驛舍"。
1.指驛夫。
1.猶旅次。
1.即驛舍。
1.即驛船。
1.驛站所用的差役。
1.驛站的官吏。
1.見"驛館"。
1.指驛站。
1.古時筑在驛道旁用以計里程的土壇。
1.即驛舍。
1.同"驛使梅花"。
1.驛馬。
1.戍守驛站的將領。
1.驛站的馬棚。
1.掌管郵傳的機構。
1.驛站的口岸;水驛碼頭。
1.驛站的胥吏。
1.驛站的仆役。
1.驛馬的飼料。
1.驛道上的山嶺。
1.驛站的樓房。
1.驛道;大道。
1.同"驛使梅花"。
1.途中旅舍所備的供旅客往來于驛道上的驢。
1.謂在驛道上巡邏。
1.猶絡繹。連續不斷。驛,通"繹"。
1.驛站供應的馬。供傳遞公文者及來往官員使用。
2.叢辰名。與天后同位,傳說為月中福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