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用來盛飯食的盛器。以竹或葦編成,圓形,有蓋。
1.出自《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高子執簞食與四脡脯。
2.出自《薦士》詩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簞犒。
2.
竹或葦編的小箱。
1.出自《儀禮·士喪禮》櫛于簞,浴衣於篋。
2.出自《左傳·哀公二十年》與之一簞珠。
3.出自《齊民要術·水稻》藏稻,必須用簞,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氣則爛敗也。
3.
瓢類盛器。參見“簞醪投川”。
1.出自《方言》瓥,陳、楚、宋、魏之間或謂之簞,或謂之??,或謂之瓢。
4.
見“簞竹”。竹名。
1.出自《南方草木狀·簞竹》簞竹,葉疏而大,一節相去六七尺,出九真。彼人取嫩者,硾浸紡績為布,謂之竹疏布。
1.謂霜降而萬物收縮。《詩.豳風.七月》"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毛傳"肅,縮也,霜降而收縮萬物。"孔穎達疏"又九月之時,收縮萬物者,是露為霜也。"朱熹集傳"肅霜,氣肅而霜降也。"宋沈遘《謝冬服表》"感肅霜之節,嘉獻裘之勤。"一說,肅霜猶肅爽,指天高氣爽。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肅霜滌場說》。
2.見"肅爽"。
1.良馬名。
清末官員。愛新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任戶部尚書,得咸豐帝信用。建議重用曾國藩等,鎮壓太平軍。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參與對外交涉,拒絕沙俄對中國的領土要求。咸豐帝病死,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祺祥政變時被殺。
1.恭敬貌。
2.嚴正貌。
3.疾速貌。
4.形容網目細密。
5.陰沉;蕭瑟;清冷。 6.清幽;靜謐。 7.象聲詞。鳥羽﹑蟲翅的振動聲。 8.象聲詞。風聲。 9.象聲詞。泛指其它聲音。
1.因寒畏縮。
1.靜聽‖恭敬意。
1.謂待人接物嚴肅端正。
2.猶言摧殘萬物。指深秋肅殺之氣使草木凋謝。
1.供香。
1.敬謝。書札用語。
1.上進之心;行正道之心。
1.恭敬地修書。致親友書札用語。
1.恭迎。
1.謂整飭使氣氛嚴肅。
1.恭敬地謁見。
1.整衣。
1.敬謹共守。
1.恭敬地拱手行禮。
1.敬受。
1.見"肅雍"。
1.見"肅雍"。
1.劇烈震動。有令人恐懼之意。
1.恭敬畏慎。
1.整飭;整治。
1.猶端正。
2.整飭,使端正。
1.猶恭敬。
1.謂端正志趣。
1.整頓治理。
1.嚴肅莊重。
1.古坐容之一◇指端正地坐著。
1.雨聲。
1.指宋司馬光。司馬光為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故稱。
1.純潔清白。
2.潔白明亮。
1.猶素餐。不做事而能飽食。
1.平素的志趣﹑抱負。
2.向來存于心間。
1.見"素瓷"。
1.白色的墻壁﹑山壁﹑石壁。
1.潔白的玉。
2.比喻圓月。
1.高雅的風度﹑品格。
2.指白發。
1.亦作"素颷"。
2.秋風。
1.見"素飆"。
1.白發。
1.潔白的冰。
1.白色的波浪。
1.一向合不來。
1.彼此一向不認識。
1.文學﹑藝術創作的原始材料。即未經提煉和加工的實際生活現象。
2.指編纂書刊的第一手材料。
1.見"素彩"。
1.亦作"素采"。
2.白色的光彩。
3.指月光。
1.全用蔬菜﹑瓜果﹑植物油等做的菜。
1.見"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