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譂”。
2.
畏難;畏懼。
1.出自《詩·小雅·綿蠻》豈敢憚行,畏不能趨。
2.出自《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序》兵士憚遠役,遂反,攻其府。
3.出自《送靈師》詩尋勝不憚險,黔江屢洄沿。
4.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蓋自起義以來,不憚勞瘁,盡心竭慮,百計圖維。
5.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我雖不憚荒涼,但若購買食物,須奔波數里,則亦居大不易耳。
3.
威盛。
1.出自《荀子·致仕》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2.出自《戰國策·秦策四》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憚矣。
4.
敬畏。
1.出自《漢書·東方朔傳》昔伯姬燔而諸侯憚。
2.出自《陳公弼傳》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
5.
見“憚漫”。歡樂貌。
1.出自《文選·王褒〈洞簫賦〉》其奏歡娛,則莫不憚漫衍凱,阿那腲腇者已。
6.
通“癉”。勞苦。
1.出自《詩·小雅·小明》心之憂矣,憚我不暇。
2.出自《韓非子·三守》惡自治之勞憚。
7.
通“亶”。誠信。
1.出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鄉黨之間觀其信憚也。
8.
通“殫”。斃命。
1.出自《楚辭·招魂》君王親發兮憚青兕。
9.
通“坦”。顯明。參見“憚明”。
1.出自《荀子·王霸》是憚憚,非變也
10.
通“坦”。安。參見“憚憚”。
1.出自《荀子·王霸》故國者,世所以新者也,是憚憚,非變也,改王改行也。
1.允許認可。
1.猶認命。
2.知足。
1.結義。
1.佛教語。謂認虛作實。
1.承認偷來或騙來的贓物。
1.見"認賊作父"。
1.比喻錯認妄想為真實。
1.比喻把敵人當父親﹐甘心投靠。
1.見"認賊為子"。
1.亦作"認賬"。
2.承認所欠的帳。比喻承認說過的話或有過的事。
1.見"認帳"。
1.認識和感知。
以人的認知過程為研究對象的邊緣學科。由思維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人類學和哲學等學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而形成。主要研究知識的性質、知識的獲得、知識的結構等。
西方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把人的認知過程看成是對刺激信息的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的過程,通過人的內部心理過程與計算機的信息加工過程的類比,探究認識活動的規律。故也稱信息加工心理學”。
1.認領失物的文書。
2.舊時擂臺比武者所寫的承認打死不論的文書。
3.見"認保狀"。
1.認得準確無誤。
1.望著﹐看著。
1.識字。
1.謂同姓不宗而認成同族。
1.尋認祖先﹐并歸還本宗。
2.喻指回歸故土。
1.承認自己的罪行。
1.看做﹔當做。
1.猶認為。
1.堆滿。仞,通"牣"。
1.即認識論。關于人類認識的來源﹑發展過程,以及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的學說。仞,"認"的古字。
1.謂少說話或不開口。
1.慎言。語本《論語.顏淵》﹕"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1.任什么,無論什么。
1.謂疲于役使。罷,通"疲"。
1.擔保。
1.戰國秦武王的力士。官至漢中郡守,昭王十九年死。
1.聽便,任隨自便。
1.受命統率軍隊。
1.委用臣下。
2.指忠于職守﹑堪當重任的大臣。
1.主持;維持。
1.謂取保出獄。
1.同"任憑風浪起,穩坐鈞魚船"。
1.任性放縱,不拘禮法。
1.信賴器重。
1.任性,放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有《任誕》篇。
1.指可肩負重任的仁人志士。
1.有決斷,果斷。
1.獸名。獬豸的別稱。
1.放縱任性。
1.負載,承載.語出《詩.大雅.生民》"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1.指任公子。
2.指太公任,傳說為春秋時人。見《莊子.山木》。
1.負責管教訓誨。
2.指教書﹑擔任教學任務。
1.委任舉薦,引薦保舉。
1.禁受,承受。
1.寧可,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