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肩挑。參見“擔荷”。
1.出自《國語·齊語》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周四方。
2.出自《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議論之間,只見許多人牽羊擔酒,持花捧幣,盡是些地方鄰里親戚。
4.出自《銅墻鐵壁》他將給他們擔燒好的水。
2.
背負;負載。
1.出自《搜神記》鬼便先擔定伯數里。
2.出自《同王浚賢良賦龜》詩艤船秦淮擔送我,云此一可當十朋。
3.出自《夜宴》校長金其駿先生是個高個子,背微微駝起,仿佛擔不起頭部的重量。
3.
承當。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有本錢的人,不肯擔這樣干系,干這樣沒要緊的事。
2.出自《紅樓夢》早知擔了虛名,也就打個正經主意了。
3.出自《書信集·致李霽野》我在這里所擔的事情太繁。
4.
舉,戴。
1.出自《管子·七法》擔竿而欲定其末。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皂絳攔腰系,羅巾腦后擔。
3.出自《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卻說邵氏取床頭解手刀一把,欲要自刎,擔手不起。
5.
方言。拿。
1.出自《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那丫頭自不來擔,難道要老娘送進房去不成?
2.出自《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以后夫妻之情,看不過,只得又是一五一十擔將出來,無過是買柴糴米之類。
6.
用同“耽”。參見“擔誤”“擔擱”。貽誤,因拖延而誤事。
1.出自《一枝花·詠劍》套曲則為俺未遂封侯把他久擔誤。
2.出自《傳習錄》其意見正有此病,最能擔誤人,不可不滌除耳。
3.出自《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只是他無家無室,終是我母子擔誤了他。
4.出自《儒林外史》考選還在明年,你要等除服,所以擔誤。
7.
用同“呆”。參見“擔板”。呆板。
1.出自《自訟》詩我生素不事詼諧,擔板方頭喚不回。
2.出自《論文管見》敘事須有風韻,不可擔板。
3.出自《中國文學批評史》梨洲論詩,于情景的關系,說得已很妙,然而猶覺其擔板搭實,沒有船山說得空靈。
1.解除武裝,停止戰爭。
1.解除權柄。
1.解送調撥。
1.猶剖析。
1.見"解駁"。
1.謂解囊相助。
1.方言。弄不懂。
1.謂開葷。
1.猶解勸。
2.猶消散。
在食欲上得到了滿足(多指吃到想吃到的食物)這一頓包子真~。
1.猶解批。
1.醒酒;消除酒病。
1.脫落。
1.地名。以產鹽著名。在山西西南部運城東南。
1.雪除恥辱。
1.亦作"解讎"。亦作"解讎"。
2.消除怨仇。
排解憂愁或愁悶。
1.猶解舍。
1.開船。
1.即解狀。
1.謂以祠祭解罪求福。
1.猶消愁。
1.離散逃竄。
1.謂相談說而勉勵仕進。
解釋回答(問題)《幾何習題~》ㄧ他無法~我的提問 。
1.謂出仕。語出《后漢書·周盤傳》"居貧養母,儉薄不充。嘗誦《詩》至《汝墳》之卒章,慨然而嘆,乃解韋帶,就孝廉之舉。"李賢注"以韋皮為帶,未仕之服也。求仕則服革帶,故解之。"
2.解開衣帶。表示熟不拘禮,或表示閑適。
1.亦作"解殆"。
2.松懈懶惰。
1.見"解怠"。
1.典質,抵押。
1.即當鋪。
1.見"解民倒懸"。
1.消災求福的一種祭祀活動。
1.懂得;知道。
2.猶能吟,會吟。
3.講述,訴說。
1.解送典鋪,抵押換錢。
1.當鋪。
1.見"解典鋪"。
又稱反調制”。從已調波中重現調制信號的過程。如檢波、鑒頻等。
1.說明解試情況的公文。
1.指正月之水。
①中和機體內有桅的物質。②中醫指解除上火、發熱等癥狀。
1.脫落。
1.亦作"解墮"。亦作"解隋"。
2.懈怠。
1.唐制,進士舉于鄉,給解狀有一定名額,故稱解額。
1.亦作"解阸"。
2.解救危難。
1.見"解厄"。
1.脫去耳飾。古代婦女請罪的表示。
1.猶發解。
2.起解發送。
解除疲乏,恢復體力穿著棉衣睡覺不~。
1.解救的方法。
2.講法。
1.指開船。
2.指停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