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求乞。
1.出自《荀子·儒效》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金之寶,雖行貣而食,人謂之富矣。
2.出自《漢書·陳湯傳》家貧丐貣無節,不為州里所稱。
3.出自《大唐西域記·呾叉始羅國》眼既失明,乞貣自濟。
2.
借貸。
1.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府中公金錢私貣用之,與盜同法。
2.出自《漢書·蕭何傳》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貣以自污?
3.出自《送王亞夫舉家歸許昌》詩監河貣粟困欲死,望望江水湔塵泥。
4.出自《郭孝婦傳》孝婦擗胸泣曰:“天乎!吾愿貣年活姑。”以乳哺姑口,夜半蘇。
3.
貸免;寬恕。
1.出自《新唐書·酷吏傳·崔器》李峴執奏,乃以六等定罪,多所厚貣。
2.出自《觀船艘過閘》詩及早為稽查,有犯治不貣。
4.
通“忒”。變更;差錯。
1.出自《管子·正》如四時之不貣,如星辰之不變。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為天下式,恒德不貣。
3.出自《史記·宋微子世家》卜五,占之用二,衍貣。
1.干涸的河。
1.指枯萎的荷葉。
1.《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后因以"枯涸"指困境,或指陷入困境者。
2.枯竭干涸。用于指水。
3.枯竭干涸。用于指資財。
4.枯竭干涸。用于指思維等。
1.干枯的溝壑。
1.干渴的咽喉。多用以形容渴而欲飲。
1.枯萎的花。
1.南柯夢中的槐安國蟻民。比喻弱國微民。
干枯焦黃~的禾苗ㄧ過了中秋,樹葉逐漸~。
1.瘦弱,毀損。
1.貧瘠;枯瘦。
2.憔悴,羸瘦。
3.指憔悴羸瘦的人。多指饑民。
4.指枯燥乏味,無文采。
1.干枯的外殼。
1.空受熬煎。
1.干涸的溪澗。
1.枯死偃臥。
焦枯;干枯久旱不雨,禾苗~。
1.枯萎的莖。
干枯沒有水的井。
1.見"枯徑"。
1.枯竭貧乏。
1.干渴。
2.形容窮困拮據。
1.猶苛刻。刻薄。
1.謂枝頭樹葉凋盡。
2.猶空寂。謂萬念皆空。
1.指干尸。
2.謂干瘦。
3.指筍干。
1.比喻枯燥無味的事物。
1.枯萎腐爛。
1.憔悴而羸弱。
1.謂淚已哭盡。
1.陳朽的籬笆。
1.指藜杖。
2.老翁常杖藜,因以為其代稱。
1.呆呆地站立。
1.指枯老的蓮葉。亦指蓮實。
1.枯萎的野草。
1.干裂。
1.樹葉凋殘之林。
1.枯魚。亦喻處于困境者。
1.凋萎的柳樹;老柳樹。
1.指蒼松的枝干。因其盤曲如龍,故稱。
1.骸骨;骷髏。
1.謂味淡而少文采。
1.禿頂,光頭。
2.指骷髏。
1.粗疏而無文采。
1.凋落;衰殘。
1.指田中成熟之麥。因麥熟稈即枯,故稱。
1.干枯的藤蔓。
2.枯萎的蔓草。
1.枯朽腐爛。
1.枯萎的禾苗。
1.消滅盡。
1.佛教語。猶言在闃寂中能聽到巨響。意謂絕滅一切妄念,達到不生不滅的大自在境地。
1.《三國志.魏志.劉弇傳》載太祖赦弇弟偉"坐誅"之罪,弇上疏謝曰"臣罪應傾宗,禍應覆族……起煙于寒灰之上,生華于已枯之木。"后因以"枯木生花"喻絕處逢生。
2.禪宗謂息絕妄想﹑別有所悟之境。
1.和尚參禪打坐處。因如枯木寂然不動,故稱。源于唐末石霜禪師。見宋贊寧等《宋高僧傳》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