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過度勞累。
1.
亦作“疩”。
2.
勞累。
1.出自《詩·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
2.出自《烏氏廟碑銘》念昔平盧,為艱為瘁。大夫承之,危不棄義。
3.出自《圣武記》平南、靖南,同鎮廣東,一府兩藩,民瘁供億。
4.出自《人民文學》剛才在排練前忙里忙外的張羅,已使他感到身心交瘁。
3.
憂愁。
1.出自《高唐賦》愁思無已,嘆息垂淚,登高望遠,使人心瘁。
2.出自《文選·陸機〈嘆逝賦〉》傷懷凄其多念,戚貌瘁而鮮歡。
4.
毀壞;損害。
1.出自《文選·陸機〈嘆逝賦〉》悼堂構之??瘁,慜城闕之丘荒。
2.出自《海潮賦》瘁萬物以如歸,運大澤而若漏。
5.
憔悴;枯槁。
1.出自《抱樸子·暢玄》與之不榮,奪之不瘁。
2.出自《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許真君所遺之物,皆有神護守,不可觸犯。如殿前手植柏樹,其榮瘁常兆本宮盛衰,翦葉煮湯,諸病可愈。
3.出自《集外集·懷舊》桐葉徑大盈尺,受夏日微瘁,得夜氣而蘇。
1.指蠶眠后蘇醒過來。
1.猶芊眠。草木茂密幽深貌。
1.睡眠和飲食。亦概指生活起居。
1.猶睡眠。
1.睡夢中也在想念。形容思念之甚。
1.睡覺。
1.古代寓言中假托的人名。意為靦腆ˇ羞﹑不大方的樣子。
2.嘲笑欺謾之語。
1.橫倒桅桿。
1.入睡;睡眠。
2.躺著。
1.臥倒休息。
1.服藥或敷藥后的中毒反應。
1.宋時的一種面制食物。狀似臥羊,故名。
1.麻醉藥。
1.鼾聲。
1.供臥息的轎子。
1.比喻山居生活。
1.亦作"綿曖"。亦作"綿薭"。
2.悠久;悠悠。
1.見"綿曖"。
1.亦作"綿憊"。
2.軟弱疲乏貌。
1.亦作"綿帛"。
2.絲綿絹帛的總稱。
謙稱自己的能力很薄弱稍盡綿薄|愿效綿薄。
1.亦作"綿布"。
2.絲織物和麻布。
1.紙名。即側理紙。舊時南人用海苔制紙,其紋理縱橫斜側,因以為名。見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
1.猶纏綿。謂久病不愈。
1.亦作"綿褫"。
2.謂年久脫失。
1.亦作"綿緄"。
2.用殘次繭絲經過加工處理紡成綢絲所織的平紋綢。織物表面不光整,但厚實堅牢。
1.亦作"綿綴"。亦作"綿惙"。
2.謂病情沉重,氣息僅存。
1.亦作"綿代"。
2.猶言世世代代。
1.見"綿綿瓜瓞"。
1.亦作"綿篤"。
2.謂病勢垂危。
1.亦作"綿頓"。
2.纏綿困頓。久病貌。
1.遠隔。
延續不斷;延伸綿亙千里|綿亙不絕|峰巒綿亙。
1.亦作"綿痼"。
2.謂疾病嚴重,久治不愈。
1.見"綿綢"。
1.亦作"綿花"。
2.即棉花。綿,通"棉"。
1.清代軍校所穿的綿制護身鎧甲。白緞面﹑藍綢里,中襯絲綿,外布黃銅釘。上衣下裳,左右袖﹑護肩﹑護腋﹑前襠﹑左襠具全。
1.吳俗稱囊頭。指質量較差的繭子。
1.加工絲綿的工具。
1.亦作"綿劇"。
2.謂病勢纏綿加劇。
1.亦作"綿蕝"。
2.見"綿蕞"。
1.亦作"綿纊"。
2.絲綿。
3.借指絮絲棉的衣服。
1.以心為眼。謂憑主觀想象來認識事物。
2.內心反省。
3.閉目不視外物,專心一意,氣沉丹田。古代養生術之一。亦為道家修煉內丹功夫之一。
1.指科考中的殿試。
1.里屋。
1.內部攻訐相殘。
1.猶斂手。謂不敢與爭高低。
1.謂對內守衛本土。
2.本身的操守。
1.謂臣服,歸附。
1.指方術及釋道諸書。
2.皇宮府庫中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