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于一錙,四錙等于一兩。
2.
名詞
(Zī)姓。
1.
亦作“鍿”。
2.
引申為少、細微。參見“錙介”、“錙銖”。
1.出自《三國志·吳志·華核傳》退伏思惟,熒惑桑谷之異,天示二主,至如他余錙介之妖,近是門庭小神所為。
2.出自《淮南子·兵略訓》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銖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吾無遺債累汝,汝亦無父母兄弟掣肘,得行己志,可勿受錙銖聘金。
4.出自《莊子·達生》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
3.
通“緇”。黑色。參見“錙徒”。
1.出自《前聞記·南京奸僧》諸民惟錙徒不可盡察。
4.
通“菑”。參見“錙壇之宮”。
1.出自《莊子·徐無鬼》君亦必無盛鶴於麗譙之間,無徒驥於錙壇之宮。
2.出自《膏蘭室札記·錙壇之宮》錙借為菑。《公羊》昭二十五年傳:以人為菑。《解詁》:菑,周埒垣也。所以分別內外衛威儀。今太學辟雍作側字,然則菑壇者,謂壇外有埒垣也。
5.
古代重量單位。其說不一,或謂六銖,或謂八銖,或謂六兩,或謂八兩。一般從《說文》,謂六銖,即一兩的四分之一。
1.出自《禮記·儒行》雖分國如錙銖
2.出自《淮南子·說山》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
3.出自《淮南子·詮言訓》雖割國之錙錘以事人
1.道教徒打醮祭告天帝的表文。
1.額外的好處。
1.齋醮,祭祀。
1.祭告。
1.即醮壇。
1.道士祭神的壇場。
1.道教徒齋醮時祭告天帝的表文。宋沈遘有《真宗皇帝忌日醮文》。
1.猶醮壇。
1.設醮祭祀。
1.猶醮壇。
1.道士祭神的禮儀。
1.設齋祭天,并向天庭上表章奏告。
1.清白。
1.潔白貌。
1.潔白貌。
1.主人飲酒盡爵后酌酒進客。
1.古時軍中會飲結束時的鼓聲。
1.主人勸客盡飲。
1.宮殿的臺階。
1.臺階。
1.臺階與門堂間的通道。
從1到n的連續自然數相乘的積,叫做階乘,用符號n!表示。如5!=1×2×3×4×5。規定0!=1。
1.階段﹐歷程。
1.臺階。亦指階面。
1.猶怙寵。憑借著他人的寵愛。
1.臺階。
1.臺階。
1.等級次序。
1.作為通道的臺階。
1.升授官階的公文。
事物發展進程中劃分的段落大橋第一~的工程已經完成。
1.官階和封號。
2.專指封號。
1.亦作"階合"。
2.臺階很高的樓閣。指明堂或朝堂。
1.表示官員品級的稱號﹐以別于職事官而言。例如正一品為光祿大夫﹐從一品為榮祿大夫之類。只用于封贈﹐并非實官。
1.見"階閣"。
1.庭院前的竹子。
1.召致禍患﹔惹禍。
1.階石。
1.臺階。
①〈書〉臺階。②舊指官職的等級。③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和對生產資料關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團,如工人階級、資產階級等。
廣義指不同階級之間因利益和要求不同而產生的矛盾。狹義指剝削階級和勞動階級之間因利害沖突而產生的矛盾。當社會上存在著階級時,階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根據各種不同階級矛盾的不同性質加以正確的處理。
1.指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社會形態。階級社會有幾個發展階段﹕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是由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
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的思想意識所必然具有的階級特性。這種特性是由人的階級地位決定的,反映著本階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
1.循序漸進的途徑。
1.街道。
1.憑借﹐依靠。
1.進升。
1.官階爵位。
1.階級﹐臺階。
1.臺階和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