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見“迍邅”。〈書〉①形容遲遲不進。②處在困難中,形容困頓不得志。③走路艱難的樣子。
1.
行走艱難貌。參見“迍邅”。
1.出自《述行賦》途迍邅其蹇連,潦污滯而為災。
2.出自《西游記》老師父步步逢災,才脫了魔障,幸得這一路平安,又遇著黑水迍邅。
3.出自《夜譚隨錄·阮龍光》倉皇歸去,步步迍邅。
2.
徘徊遲疑。
1.出自《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唯有季布、鐘離末,火炙油煎未是迍。
2.出自《贈抱麻劉舍人》詩得罪鐘多故,投荒豈是迍。
3.
困頓。
1.出自《滅惑論》運迍則蝎國,世平則蠹民。
2.出自《舊唐書·長孫無忌傳》時迍共資其力,世安專享其利。
3.出自《廣陵月》嘆年迍命乖,貧方無賴。
4.
指衰敗。
1.出自《揖翠軒賦》歲暮天寒,百物既迍。
5.
災難,禍殃。
1.出自《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世路盡言君足計,今且如何免禍迍。
2.出自《投梭記·應聘》朕遭家不造,內外多迍。
3.出自《封神演義》剖腹丹心成往事,割胎民婦又遭迍。
6.
通“屯”。《易》卦名。參見“迍否”、“迍剝”。
1.出自《從弟去盈墓志銘》豈期數有迍否,天無皂白。苗而不秀,秀而不實,蓋有是夫!
2.出自《舊唐書·陸贄傳》今時遭迍否,事屬傾危,尤宜懼思,以自貶抑。
3.出自《大唐新語·記異》時武士彟為刺史,使相其妻楊氏,天綱曰:“夫人骨法必生貴子。”乃遍召諸子令相之。見元慶、元爽曰:“可至刺史,終亦迍否。”
4.出自《與元九書》況詩人多蹇,如陳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遺,而迍剝至死。
1.即瀛洲。
2.臺名。在北京清故宮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海)中,也名南臺,趯臺。三面臨水,中有勤政涵光香扆三殿,康熙乾隆兩朝常作為夏日聽政之所。戊戌變法后,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此。
1.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言談。
1.猶海島。
1.神仙。對別人的敬稱。
1.瀛海,大海。
1.謂受到君主的遴選。
1.水廣貌。引申為地域廣大。
1.見"瀛洲"。
傳說中的仙山,在大海中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1.梨花的別名。
1.水流回旋。
1.謂攜箱負囊。
1.裹糧。出行時身帶口糧。
1.負笈佩劍。
1.籯﹑笥都是竹編的盛器。借指積蓄的錢財。
1.猶郢匠。
1.格調高雅的詩文。
1.猶郢都。
1.比喻高雅的詩篇。
1.見"郢中詞"。
1.指楚地的歌曲。
1.春秋﹑戰國時楚國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東北。
1.郢正,斧正。
1.指高雅的詩文。
1.郢匠。
1.楚郢中的巧匠,名石。《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后以"郢匠"喻指文學巨匠。
2.喻指衡文取士的考官或砥礪切磋的師友。
1.《莊子.徐無鬼》載,匠石揮斧削去郢人涂在鼻翼上的白粉,而不傷其人◇因以"郢匠揮斤"比喻純熟﹑高超的技藝。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指歌手﹑詩人。
2.借指格調高雅的樂曲或詩文。
1.格調高雅的詩文作品。
1.指曲高和寡的樂曲。
1.通往郢都的路途。謂重返國門之路。
2.喻指歌壇文場。
1.猶郢都。
1.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征,而和者數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樂曲。
1.美稱高雅的詩文。
1.猶郢都。
1.指善歌者;歌手。
2.《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后用"郢人"喻知己。
3.借指楚國人。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斧削,刪改。
1.見"郢上曲"。
1.比喻高雅的詩作。
1.對他人詩文的美稱。
1.指匠石。楚郢都巧匠。
1.同"郢匠揮斤"。
1.郢都。
1.高雅優美的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