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劚”。
2.
鋤頭。
1.出自《說文·斤部》斸,斪斸也。
2.出自《國語·齊語》惡金以鑄??、夷、斤、斸,試諸壤土。
3.出自《鳳翔隴州節度使李公墓志銘》益市耕牛,鑄镈、釤、??、斸以給農之不能自具者。
3.
掘。
1.出自《齊民要術·種竹》正月二月中,斸取西南引根并莖,芟去葉,于園內東北角種之。
2.出自《農父》運鋤耕斸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
3.出自《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恣傾白蜜收五棱,細斸黃土栽三椏。
4.出自《贈羽士費無隱》清露零零采紫芝,白雪深深斸黃獨。
5.出自《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里人果然不信,忙斸土破棺,見骨節聯絡,交鎖不斷,色如黃金,方始驚異。
4.
斫,砍削。
1.出自《琵琶行》何人斸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2.出自《遠峰》誰將修月斧,斸取一尖來。
3.出自《三鴛鴦篇》蓮可折,木可斸,癡骨千年同一束。
5.
刺。
1.出自《次韻范純夫戲答李方叔饋筍》楚山冬筍斸寒空,北客長嗟食不重。
1.本指治理邦國的六典◇泛指國家法典。
1.古代稱王都郊外的地方。
2.泛指京城管轄的地區。
1.在異國作間諜。
1.距王城四百里到五百里的地方。即公之采地與王同母弟及王之庶子所食邑。
1.亦作"邦灋"。
2.管理百姓的通法。亦泛指國家大法。
1.見"邦法"。
1.國家的符瑞。
1.《周禮.天官.職內》"掌邦之賦入。"賈公彥疏"掌邦之賦入者,謂九職﹑九貢﹑九賦之稅入皆掌之,獨云賦入者,賦是搆名。"后因以"邦賦"指國家財政。
1.邦國籍貫。
1.國家。
1.《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毛傳"翰,干也。"后因以"邦翰"喻國家的中堅之臣。
1.指地方長官。
1.古代諸侯王。
1.國家的基礎。
1.為國家所建立的功績。
古代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圍屬其管轄的地域邦畿千里◇泛指國境疆域。
1.指國家的重要事務。
1.猶國史。
1.國家大計。
1.國家大法。
1.國家的托付。
1.國家。
國與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建立~ㄧ斷絕~ㄧ恢復~。
1.國家的教化。
1.指天子所用的玉節。
1.見"邦桀"。
1.亦作"邦杰"。
2.《詩.衛風.伯兮》"伯兮朼兮,邦之桀兮。"鄭玄箋"桀,英桀,言賢也。"孔穎達疏"杰者,俊秀之名人。"后因以"邦杰"指國中俊秀杰出的人才。
1.國家的法禁。
1.國家的常法。
1.古代指諸侯國君主。
2.指刺史等地方官。
1.戰國時秦國指客居的別國之人。
1.宋元戲曲里扮演盜匪﹑兇徒等角色的俗稱。元雜劇里一般由凈扮演。
1.有關國家禮治之事。
1.指國家的治道。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達到某些共同的目的而組成的聯合體。邦聯的成員國仍保留完全的獨立主權,只是在軍事、外交等方面采取某些聯合行動。
1.國家的優良人才。
1.國家的利祿。
1.郡邑鄉里。
1.猶國界。
1.關于國事的言論。
1.國家的興盛景象。
1.城門。
1.州長,刺史。
1.古代民眾歸葬的場所。
1.亦作"邦倗"。
2.互相勾結違法亂政的人;朋黨。
1.見"邦朋"。
1.英語pump的音譯。即水泵,抽水機。
1.古代指直屬于天子的疆域。
1.禮樂之器及宗廟祭器。
1.鄉邦;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