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搗土的杵。
1.出自《左傳·宣公十一年》稱畚筑,程土物。
2.出自《史記·黥布列傳》項王伐齊,身負板筑,以為士卒先。
3.出自《飲馬長城窟行》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
2.
搗土使堅實。
1.出自《詩·大雅·綿》筑之登登,削屢馮馮。
2.出自《儀禮·既夕禮》甸人筑坅坎,隸人涅廁。
3.出自《齊民要術·栽樹》然后下土堅筑。時時灌溉,常令潤澤。
3.
修建,建造。
1.出自《詩·豳風·七月》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
2.出自《戰國策·魏策一》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稱東藩,筑帝宮,受冠帶,祠春秋,臣竊為大王愧之。
3.出自《河南令舍池臺》詩灌地才盈五六丈,筑臺不過七八尺。
4.出自《夢珂》夢珂只愿意把母親的墳墓修好,筑得正像在書上所看見的一樣。
4.
居室;建筑物。
1.出自《畏人》詩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棲。
2.出自《吹網錄·虎邱賀方回題名》﹝賀方回﹞有小筑在盤門外橫塘,常扁舟往來。
5.
打,擊。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
2.出自《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永日迢迢無一事,隔街聞筑氣球聲。
3.出自《聊齋志異·庚娘》王邀金父子出戶一豁,乃乘間擠金入水,金父見之,欲號,舟人以篙筑之,亦溺。生母聞聲出窺,又筑溺之。
4.出自《六度集經》淫者曳足行,多恚斂指步。愚者足筑地,斯跡天人尊。
6.
填塞;裝填。
1.出自《新唐書·酷吏傳·姚紹之》即引力士十馀曳囚至,筑其口,反接送獄中。
2.出自《典故紀聞》巡鹽御史乃請令運司食鹽較定斤兩,筑包于司,俟支鹽人役至,數包予之,自外不許別有夾帶。
7.
拾取。
1.出自《書·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熟。
8.
量名。
1.出自《周禮·春官·郁人》和郁鬯以實彝而陳之
9.
通“祝”。切斷。
1.出自《古文苑·王褒〈僮約〉》斵蘇切脯,筑肉臛芋。
10.
通“妯”。參見“築娌”。
1.出自《方言》筑娌,匹也。
2.出自《通雅·稱謂》筑娌即妯娌。或謂長婦曰稙、曰熟,皆妯之轉也。
1.節約而勤勞。
1.節儉刻苦。
1.自謙貌。
1.猶言寒酸相。
1.節儉。
2.吝嗇。
1.儉樸的供設。
愛惜物力;不浪費財物精打細算,過日子~。
1.歉收的時日。
1.儉省樸素。
1.荒年;歉收的年歲。
1.見"儉泰"。
1.亦作"儉汰"。
2.節儉和奢侈。
1.儉約謙讓。
1.猶言淺陋。
2.儉薄不豐。
1.節約而簡易。
2.猶言吉兇好壞。儉,通"險"。
1.節省使用;節約用度。
1.講究論議﹔談論商討。
1.講論研究。
1.謂相與講習研究而有所進益。
1.講論肄習。
2.指講學。
3.指講舍。
1.講解如何學習﹑運用理論﹐匯報心得體會。
1.猶講舍。
1.侍講官員。
1.講經的寺院。
2.指儒學書院。
1.演習武事﹐校閱軍實。
1.講說唱贊。
1.為學習科舉文或經筵進講而編寫的五經﹑四書的講義。
1.講經說法的座席的帷帳。
1.講說昭告。
1.講述裁斷。
1.講求治國之道。
2.講習研治。
1.見"講時鐘"。
1.聽聞講義的大眾﹔集于講堂的人眾。
1.佛教語。指升座講經說法的高僧。
1.指大會發言用桌。也指教室講課用桌。
1.講求咨訪。
1.佛教語。指禪宗﹑律宗以外的其它諸宗。又稱為"教門"。
1.吵嘴。
1.講席﹔講壇。坐﹐座。
一種教學形式,多利用報告會、廣播、電視或刊物連載的方式進行漢語拼音~。
獎勵和懲罰~分明 ㄧ~制度。
給予榮譽或財物來鼓勵物質~ㄧ~先進生產者。
作獎勵用的物品。
對有功的或在競賽中獲勝的集體或個人給予獎勵。
學校、團體或個人給予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的獎金 。
〈書〉獎掖。
為獎勵而發給的證書。
游記。朱自清作。1924年發表。以夜游南京秦淮河的路程為線索統構全篇,描繪秦淮河的旖旎風光,表達了對歌妓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作者的迷惘心緒。全篇寫景狀物,融情入景,文筆清麗,詩意濃郁。
1.愚昧昏蒙。
1.劍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