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哺乳動物,頭大,鼻子和口吻都長,眼睛小,耳朵大,四肢短,身體肥,生長快,適應性強。肉供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做其他工業原料。
1.
哺乳動物。頭大,鼻和嘴長,眼小耳大,腳短,身體肥。肉可供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做其他工業原料。
1.出自《論衡·吉驗》東明之母初妊時,見氣從天下,及生,棄之,豬馬以氣吁之而生之。
2.出自《墨子·法儀》此以莫不芻牛羊,豢犬豬,潔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
3.出自《柳州羅池廟碑》池園潔惰,豬牛鴨雞,肥大蕃息。
2.
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亥”。
3.
詈辭。參見“豬狗”。
1.出自《舊唐書·白孝德傳》龍仙去十步與之言,褻罵如初。孝德息馬伺便,因瞋目曰:“賊識我乎?”龍仙曰:“誰耶?”曰:“我,國之大將白孝德也?!饼埾稍唬骸笆呛呜i狗?”孝德發聲唬啖,持矛躍馬而搏之。
2.出自《水滸傳》武二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發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嫂嫂休要這般不識廉恥,為此等的勾當。
4.
“瀦”的古字。謂水停聚。
1.出自《書·禹貢》大野既豬,東原底平。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上》臣聞古者叛逆之國,既以誅討,則豬其宮室以為污池,納垢濁焉。
3.出自《漣水軍新牐記》古之障川,有防豬庸遂列澮之法,以既見於經也。
1.綠色。
2.硯石名。唐臨洮郡洮河﹐產洮硯﹐溫潤而色綠﹐故稱。
3.詞牌名。
1.即鴨頭綠。
1.書帖名。晉王獻之書。
1.古代鴨形熏爐的爐心。
1.亦作"鴨"。
2.鴨肉羹。
1.鴨的足掌。剝去外皮,肉可制肴。
2.即鴨腳葵。
1.鴨群。
1.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披針形,花藍色,結蒴果。莖下部常匍匐地上,節上生根。多生陰濕之地。全草可作豬飼料,也用作清熱解毒藥。
1.穇子的異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穇子》。
1.鴨蛋。
2.家鴨。
3.指腳。俗稱腳為腳丫子,省作丫子,故亦以鴨子相稱。
1.水名。在今河南省。
1.文具名。制圖時用來畫墨線。筆頭由兩片弧形的金屬片合成,略呈鴨嘴形。兩片間的空隙可貯墨水。
1.船名。船形扁長似鴨嘴,故稱。
1.古代武器名。一端是手柄,另一端由兩塊鐵片組成,狀如鴨嘴。亦可作刑具。
古爬行動物。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腦殼像鵝頭,渾圓高聳。嘴扁而闊,很像鴨喙,故名。上下頜密布細小的牙齒,以食草為生。前肢纖細,后肢粗壯。能水陸兩棲。白堊紀晚期最繁盛。
1.即鴨嘴獸。
1.見"鴨舋"。
1.頸甲。一種防身用具。
1.鷑鳩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伯勞》附錄。
1.同"铔鍜"。
1.牙床骨。
1.謂清楚,明白。
1.亦作"牙版"。
2.象牙或木制的拍板。歌時擊之為節拍。
1.見"牙板"。
1.立契的中介人和保人。
1.衛兵;親兵。
1.見"牙不約兒赤"。
1.亦作"牙楂"。
2.丫叉。樹木分枝處。
3.瘦削貌。
1.下腭骨。即下牙床。
①食物中有砂子,嚼起來牙齒不舒服。②比喻言語粗俗,不堪入耳這人說話太牙磣。
1.軍中主帥或主將所居的城。以例當建牙旗,故稱。
2.唐代衛護節度使住宅的內城。
又稱牙”。具有一定形態的高度鈣化的組織,有咀嚼、幫助發音和保持面部外形的功能。在人體,一生中先后長兩次牙,首次長出的稱乳牙”,到二歲左右出齊,共二十個。六歲左右,乳牙逐漸脫落,長出恒牙”,共三十二個。按形態可分為切牙、尖牙和磨牙。切牙的功能是切斷食物,雙尖牙用以搗碎食物,磨牙則能磨碎食物。
1.見"牙床"。
1.見"牙推"。
1.官道。
1.衛隊。
1.伢兒,小孩子。牙,通"伢"。
1.潔齒用的粉狀物。
1.獎給有功將領的符信。
1.牙旗的旗竿。
1.中醫病名。又名"爛牙疳"﹑"走馬疳"。牙齦潰瘍出血。
①咽和喉的合稱永晝吟不休,咽喉干無聲。②比喻險要的交通要道夷陵者,荊州之咽喉也|咽喉要道。
1.有節奏的悲啼聲。
1.咽口水。形容思食之切。
1.指脖子(或頸項,頭頸);頭。
1.謂停止發聲。
1.猶嗢噱。謂讀書有會心處而歡樂不止。
1.猶吞服。
1.咽喉。喻指要害處。
1.謂自己含辛茹苦,而給人以甘美。形容母愛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