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斸”。
2.
古農具名,鋤屬。即斪?。
3.
以?松土除草;鋤地。
1.出自《齊民要術·種芋》《氾勝之書》曰:“芋生,根欲深,?其旁,以緩其土。”
2.出自《田家》詩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
3.出自《春日田園雜興》詩野景入時務,東風?滿鋤。
4.
鏟除。
1.出自《湘山野錄·續錄》旋移紅樹?青苔,宣使龍池更鑿開。
2.出自《贈傅處士山》詩臨風吹短笛,?雪荷長镵。
5.
斫;砍削。
1.出自《武林紀游十首呈錢伊庵居士》詩林筍無人?,迸籜籬間積。
2.出自《觚剩·水樹》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之,輒出水如注,飲之清甘。
6.
挖;掘。
1.出自《西溪叢語》元和中,京師貴游尚牡丹,一本直數萬,韓滉私第有之,遽命?去。
2.出自《閑窗括異志》其年秋稼甚豐,將刈之間,大半無穗,有就田畔?鼠穴求之,所獲甚多。
3.出自《農書》沿山或老荒地內樹木多者,必須用??去。
4.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游錄二》潮過雨霽,游步近郊,爰見蘆蕩中雜野菰,方作紫色花,?得數本,蘆葉傷膚,頗不易致。
1.夜晚。
1.夜眠;夜夢之中。
1.夜間迷路。
1.猶小民。普通老百姓。
1.夜間明亮。
2.傳說舜女名。
3.一種傳說中夜間能發光的草。參見"宵明草"。
1.傳說夜里能發光的草。
1.夜間游樂。
1.指月亮。
1.指夜里的燈。
1.指貧窮落后的地方。
1.小人;壞人。
1.猶日夜。
1.夜間住宿。
2.夜間住宿之處。
1.夜間打獵。
1.巡夜的梆聲。
1.夜晩。
1.小人;壞人。
1.夜間起來。
1.夜間出行。
2.蟲名。即螢。俗稱螢火蟲。
1.猶言鄙陋之軀。
1.即《詩經》中的《小雅》。
1.指夜晚的煙霧。
1.亦作"宵燕"。
2.夜間宴席。
1.見"宵宴"。
1.夜晚。
2.指夜間小食。
3.指吃夜間小食。
1.天不亮就穿衣起身。舊時多用以稱頌帝王勤于政事。
2.黑色的絲服。古代婦女助祭時所穿。宵,通"綃"。
天不亮即起身穿衣,天黑了才吃飯。多形容帝王勤于政務,起早摸黑,廢寢忘食公在朝三年,宵衣旰食,鞠躬盡瘁。
1.乘夜逃跑。
1.螢火蟲的別名。
1.古代宮殿名。
1.晩上的閑暇時間。
1.《呂氏春秋.具備》"宓子賤治亶父……三年,巫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觀化于亶父,見夜漁者,得則舍之。巫馬旗問焉,曰'漁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對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所舍者小魚也。'巫馬旗歸,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嚴刑于旁。'"并見《淮南子.道應訓》◇遂以"宵魚垂化"為頌揚地方官善于教化之典。
1.夜雨。
1.夜晩的月亮。
2.指夜晚。
1.指月暈。
1.謂夜晚將辭祖廟的喪車。
1.夜行。
1.值夜班。
1.謂晝夜時間相等。
2.夜半。
1.螢的別名。
2.夜晚之燭。
3.指宵明和燭光,傳說為帝舜之二女。
1.高峻深邃貌。
2.開闊豁達貌。
1.深空貌。
1.黯然銷魂。形容極其悵惘。
1.謂消損而疲憊。
1.消除災異或變異。
1.銷兵。銷熔兵器。
2.銷兵。銷毀兵器。表示偃武修文。
3.減少兵員。唐穆宗時﹐蕭俛與段文昌當國﹐謂四方無虞﹐勸帝密詔天下鎮兵﹐每年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謂之"消兵"。見《舊唐書.蕭俛傳》。《新唐書》則謂每十人歲限一人逃死不補﹐謂之"銷兵"。
1.亦作"消不的"。
2.受用不得。
3.少不得。
4.抵不上。
1.見"消不得"。
1.消散隱匿。
1.完成差事后把結果報告給主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