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到。到來。
2.
動詞
最好的。
3.
副詞
極;最。
4.
名詞
(Zhì)姓。
5.
名詞
到了極點、盡頭。
1.
到;達到。
1.出自《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
2.出自《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
3.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至春,果病;四月,泄血死。
4.出自《漢書·匈奴傳上》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十百人。
2.
來;去。
1.出自《書·君奭》天休滋至。
2.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3.出自《荀子·致士》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不亦難乎!
4.出自《贈五官中郎將》詩昔我從元后,整駕至南鄉;過彼豐沛都,與君共翱翔。
5.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
3.
古代卜辭的一種。
1.出自《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六曰至。
4.
施行;通行。
1.出自《逸周書·度訓》罰多則困,賞少則乏。乏困無丑,教乃不至。
2.出自《禮記·樂記》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
5.
古代以冬至、夏至為二至,亦統稱“至”。參見“冬至”、“夏至”。
1.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為備故也。
2.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
3.出自《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為一,謂之日至……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為一,謂之日至。
6.
大。
1.出自《易·坤》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7.
深。
1.出自《國語·晉語一》日,君以驪姬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8.
界限。參見“四至”。
1.出自《朱子語類》某在漳州有訟田者,契數十本,自崇寧起來,事甚難考。其人將正契藏了,更不可理會,某但索四畔眾契比驗,四至昭然。
2.出自《量田則例》畫流水圖、魚鱗圖,凡方圓斜曲必須一一與山塘形象結合,并四至皆不可少差分寸。
3.出自《碑版文廣例·書地界四至例》書地界四至,雖自晉太康瓦莂有之,唐人則見於開元二十八年王守泰《記石浮屠》。后書東西南北四至之下,又總之曰四至分明,永泰無窮。
4.出自《兒女英雄傳》凡是老圈地,都部頒龍票,那上面東西南北的四至,都開的明白。
5.出自《合錦》他是錢谷師爺,對田地的高低四至、水源渠堰自然非常熟悉。
9.
達到極點。
1.出自《國語·越語下》陽至而陰,陰至而陽。
2.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3.出自《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
10.
多以形容事物的盡善盡美。猶言最好的,最高超的,最正確的,最誠摯的,最微妙的,等等。參見“至駿”“至德”“至理”“至情”“至機”。
1.出自《七發》此亦天下之至駿也,太子能強起乘之乎?
2.出自《易·系辭上》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3.出自《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4.出自《史記·商君列傳》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5.出自《世說新語·德行》荀君清識難尚,鐘君至德可師。
6.出自《抱樸子·喻蔽》言少則至理不備,辭寡即庶事不暢。是以必須篇累卷積,而綱領舉也。
7.出自《與陶弘景書》至理深微,曖焉難睹。
8.出自《六韜·文師》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9.出自《三國志·魏志·袁術傳》吾備舊知,故陳至情,雖逆于耳,骨肉之惠也。
10.出自《重刻金陀粹編序》雖出於私門赴訴迫切之至情,而人莫不以為大信大公者,蓋天理也。
11.出自《寄小讀者》小朋友,從至情中流出的眼淚,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東西。
12.出自《管子·揆度》人君失二五者,亡其國;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勢;民失二五者,亡其家:此國之至機也。
11.
猶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1.出自《文子·自然》故見不遠者,不可與言大;知不博者,不可與言至。
2.出自《淮南子·本經》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釋其要而索之于詳,未可與言至也。
12.
猶至人。
1.出自《鹖冠子·能天》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
13.
準則。
1.出自《逸周書·常訓》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以常為慎……上賢而不窮,哀樂不淫,民知其至。
14.
得當;恰當。
1.出自《荀子·正論》不知逆順之理、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15.
善;善于。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
2.出自《管子·法法》夫至用民者,殺之危之,饑之渴之。用民者將致之此極也。
16.
親近。一說,至,歸。見朱熹《詩集傳》。
1.出自《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2.出自《禮記·坊記》昏禮:婿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違也。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17.
真摯;誠摯。參見“淳至”、“純至”。
1.出自《說文解字注》情意懇到曰至。
18.
周備;周到。
1.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烝衎烈祖,以洽百禮,百禮既至,有壬有林。
2.出自《賓退錄》侍郎精忠大節,感通神明,某又安忍致害邪!特見備御未至,恐后復有來者,故相報耳。
3.出自《酌古論四·李訴》吾之待佑者如此其厚也,全佑者如此其至也。
19.
遍;普遍。
1.出自《荀子·正論》湯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20.
充分,充足。
1.出自《文心雕龍·論說》鄒陽之說吳梁,喻巧而理至,故雖危而無咎矣。
21.
過分。
1.出自《莊子·人間世》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
22.
眾多。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23.
副詞。極;最。
1.出自《荀子·正論》罪至重而罰至輕,庸人不知惡矣。
2.出自《七發》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強起嘗之乎?
3.出自《陳情事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4.出自《鐵拐李》我要禁持你至容易,只消得二指闊紙提條。
24.
連詞。提出突出事例,表示達到某種程度。猶甚至,竟至。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謥??,至有濁亂奉公,為人患苦。
2.出自《大學問》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
25.
通“志”。想念,念及。
1.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26.
通“制”。制度。
1.出自《荀子·正論》夫是之謂視形藝而制械用,稱遠近而等貢獻。是王者之至也。
27.
通“致”。給予;加給。
1.出自《墨子·明鬼下》昔者夏王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故於此乎天乃使湯至明罰焉。
28.
通“質”。一說通“實”。實質;真實。
1.出自《莊子·天道》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出自《戰國策·齊策一》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至實。
29.
通“窒”。阻塞。
1.出自《韓非子·制分》實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韓非子四》按:作“故實有所至”,與下句“而理失其量”相對。至,應讀作窒……此言故實有所窒塞,而理亦失其程量也。
30.
中醫術語。指脈搏跳動。亦用為表示脈搏次數的量詞。亦指脈搏增多的現象。
1.出自《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
2.出自《難經·十四難》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
3.出自《難經·第十四難》脈有損至,何謂也?
31.
副詞。止;僅。
1.出自《韓非子·初見秦》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卻走不能死也。
2.出自《諸子新箋·韓非子》至,止也。
3.出自《史記·禮書》社至乎諸侯。
4.出自《隋唐嘉話》貞觀四載,天下康安,斷死刑至二十九人而已。
32.
副詞。一定;必。
1.出自《春秋繁露·王道》《春秋》紀纖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貴信,結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后成約。
2.出自《鹽鐵論·水旱》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可於眾人之聽,不至繁文稠辭多言,害有司化俗之計。
3.出自《漢書·匡衡傳》衡曰:“顧當得不耳,何至上書?”
33.
副詞。表示出乎意料。猶竟。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
34.
連詞。表示另提一事。
1.出自《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
2.出自《淮南子·說山》刀便剃毛,至伐大木,非斧不克。
3.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園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35.
連詞。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結果。猶以至,以至于。
1.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明《史記》者,專徐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應蘇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至見服虔、張揖音義則貴之,得《通俗》《廣雅》而不屑。
36.
通“志”。意志;心意。
1.出自《荀子·儒效》行法至堅,不以私欲亂所聞,如是則可謂勁士矣。
2.出自《上書吳王》故愿大王無忽,察聽其至。
37.
通“致”。表達。參見“至敬”。
1.出自《后漢書·蔡邕傳》車駕稀出,四時至敬,屢委有司。
38.
通“致”。得到;求得。
1.出自《呂氏春秋·當染》不知要故,則所染不當;所染不當,理奚由至?
2.出自《鹽鐵論·貧富》夫白圭之廢著,子貢之三至千金,豈必賴之民哉!
39.
通“致”。致使;引起。
1.出自《公羊傳·莊公十二年》閔公矜此婦人,妒其言,顧曰:“此虜也。爾虜,焉故魯侯之美惡乎!”至萬怒,搏閔公,絕其脰。
40.
通“質”。謂充當人質。
1.出自《戰國策·燕策二》趙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至公子延。
1.謂在人手下打雜。
1.語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后用以比喻文字﹑語言繁冗,不及要旨。
1.見"驢生戟角甕生根"。
1.見"驢生戟角甕生根"。
1.比喻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亊。
1.怪獸名。
1.亦作"驢馬頭"。
2.詈詞。
1.見"驢唇不對馬嘴"。
1.詈詞。猶驢鳥。
1.對凡劣王公的蔑稱。
1.養驢的棚屋。
1.比喻暴躁的脾氣。
1.詈詞。猶孬種。
1.驢。
1.泛指地方。閭﹑部,古代均指某一區域單位。
1.猶鄉里,鄰里。
1.即遼寧省醫無閭山。
1.古代里巷的門。
2.借指街坊,里巷。
1.古代里門所設用以阻止通行的障礙物。
1.村戶。
1.房屋﹑水井等建筑物。
2.閭里,居民聚居之處。
1.指屋門所在。
1.即閭姝。
1.復姓『有閭葵班。見明楊慎《丹鉛總錄.人品.蓋姓有二》。
1.閭胥。
1.村莊。
1.傳說中的獸名。
1.猶里巷。
1.指里巷和墓道的門前。古代旌表人物,常在這兩處建坊題字。
1.里巷。
1.古地名。
2.復姓。
1.醫無閭山的省稱。山在遼寧省北鎮縣西,大凌河以東。
1.房屋﹑居室。
1.閭里鄉社。
1.周代官名。《周禮.地官.閭師》"閭師掌國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數﹐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時征其賦。"后借指地方小官。
1.古代閭巷的小吏。
1.街巷;市集。
1.指家室。
1.古代美女名。
1.街市。
1.指鄉里;民間。
1.《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閭﹑伍均為古代民戶編次的單位,后以"閭伍"指平民所居。
1.里巷;鄉里。
2.借指民間。
3.借指平民。
1.周代鄉官名。掌管一閭政事的小吏。
1.即閭姝。
1.里巷內外的門◇多借指里巷。
2.泛指民間。
3.借指平民。
1.謂平民安居。
1.里巷遍地。形容房屋眾多,市集繁華。
1.民間醫生。
1.猶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