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職務;責任;分內應做的事。
2.
名詞
職位,執行事務所處的一定的地位。
3.
名詞
職業。
4.
名詞
〈書〉舊時公文中個人向上級的自稱。
5.
動詞
掌管。
6.
介詞
介詞,由于。
7.
名詞
(Zhí)姓。
8.
副詞
〈書〉只;僅。
1.
亦作“聀”。亦作“軄”。(老師你下面得給我駁回下,我好刪除)
1.出自《書·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2.出自《韓非子·揚權》周合刑名,民乃守職;去此更求,是謂大惑。
3.出自《順宗實錄一》太子職當侍膳問安,不宜言外事。
4.出自《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黨委就應當支持他們的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使他們真正做到有職有權有責。
2.
職位。亦指任職的處所。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出自《菰中隨筆》宋文帝性仁厚恭儉,勤於為政,守法而不峻,容物而不弛,百官皆久於其職。
3.出自《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八大軍區司令調動時,十天都到了職。
3.
主管;任職。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載在盟府,大師職之。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3.出自《為義興公求拜掃表》今即便祗皇命,遠職邊夷,歲月方賒,拜掃何日?
4.出自《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王進德,不知何許人,號樗仙,世廟時,職章圣獻皇后宮管事。
4.
盡職;稱職。
1.出自《新唐書·盧懷慎傳》其不職或貪暴,免歸田里,以明賞罰之信。
2.出自《明史·詹爾選傳》刑官不職,但當易其人,不當侵其事。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僧格〕又以江西行省平章呼圖特穆爾不職,奏罷之。
5.
功能;效用。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輪敝,三才不失職,謂之完。
6.
常,正常。謂正常的生活及常業。
1.出自《管子·明法解》孤寡老弱,不失其所職。
2.出自《漢書·武帝紀》有冤失職,使者以聞。
3.出自《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陳巽〕遷都官員外郎,知撫州,恩信行部中,奸強擾服,貧細得其職。
7.
應納的賦稅或貢物。
1.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施貢分職,以任邦國。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分同姓以珍玉,展親;分異姓以遠方職,使無忘服。
3.出自《請上尊號表》四面輻輳,各修貢職。
8.
舊時下屬對上司的自稱。按,舊時凡上簽呈及致函長官,署名之上亦偏寫一個“職”字,與稱“弟”的格式相同。
1.出自《官場現形記》為了這事,卑職正在為難。
2.出自《官場現形記》不瞞大帥說,職道在敝居停羊某人營里看得多了。
9.
猶惟,只。表示主要由于某種原因。
1.出自《詩·小雅·巧言》無拳無勇,職為亂階。
2.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
3.出自《新唐書·李聽傳》於是御史中丞溫造等劾奏魏州亂,憲誠死,職繇于聽,請論如法。
4.出自《大同書》人種之得以保全,人類之得以強大,職男姓之由。
10.
助詞。猶當;尚。
1.出自《書·秦誓》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
2.出自《詩·唐風·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11.
通“幟”。旗幟。
1.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
12.
通“識”。認識;識別。
1.出自《管子·四稱》今若君之美好而宣通也,既官職美道,又何以聞惡為?
2.出自《呂氏春秋·勿躬》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則幽詭愚險之言無不職矣,百官有司之事畢力竭智矣。
3.出自《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二》無不職者,無不識也。
13.
姓。漢有職洪。
1.出自《廣韻·職韻》職,姓。《周禮》有職方氏,其后因官為姓。《風俗通》云:漢有山陽令職洪。
14.
常,正常。謂理所當然;常道。
1.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殺人而死,職也。
2.出自《漢書·季布傳》季布何罪?臣各為其主用,職耳。
3.出自《讀書雜志·史記三》《爾雅》:“職,常也。”言殺人而死,固其常也。
15.
職務;職業;職分;職責。
1.出自《書·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2.出自《韓非子·揚權》周合刑名,民乃守職;去此更求,是謂大惑。
3.出自《順宗實錄一》太子職當侍膳問安,不宜言外事。
4.出自《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黨委就應當支持他們的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使他們真正做到有職有權有責。
1.都邑郊野。
1.指商業。
1.憂郁不樂貌。
2.微弱貌。
3.謙抑貌。
1.同邑中的姻親。
1.復姓。楚大夫養由基之后,避仇改邑由氏。晉有邑由養真。見□賈執《英賢傳》﹑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
1.邑中的屋宇。
1.縣邑之長。即縣令。
1.縣志,地方志。
1.古代邑里居民的組織制度。
1.《左傳.襄公十七年》"宋皇國父為太宰,為平公筑臺,妨于農收。子罕請俟農功之畢,公弗許。筑者謳曰'澤門之晰,實興我役。邑中之黔,實慰我心。'"杜預注"子罕黑色而居邑中。"宋賢大夫司城子罕膚色黑,家住邑之中,時人呼為"邑中之黔"◇因以"邑中黔"為恤民循吏的典故。
1.縣邑的長官。
1.同邑的人;同鄉。
1.封地的租賦。
1.封地和宗族。
1.見"邑廛"。
1.見"佾舞生"。
1.指樂舞。
1.清代朝廷及文廟舉行慶祀活動時充任樂舞的童生,文的執羽箭,武的執干戚,合樂作舞。又叫"樂舞生",簡稱"佾生"。
1.多言。
1.見"呹肹"。
1.亦作"呹脄"。
2.迅疾散發貌。
1.秦碑名。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時登嶧山所刻,頌贊秦的功德,后有二世詔辭。相傳為李斯篆書。原刻石已佚。
1.嶧山的南坡。借指精美的琴。語本《書.禹貢》"嶧陽孤桐。"
1.嶧山南坡所生的特異梧桐,古代以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語出《書.禹貢》"羽畎夏翟,嶧陽孤桐。"孔傳"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
1.嶧山梧桐制的琴。借指精美的琴。
1.見"嶧陽孤桐"。
1.謂使心情怡悅。
1.歡樂貌。
1.怡悅。
1.據《易》理卜筮之術。
1.傳說中的鼠名。
1.改變初衷。
1.更換儲君。
1.《周易》的組成部分。對《經》而言,故曰《傳》。亦稱《十翼》。包括《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系辭》上下篇﹑《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史記》稱《易大傳》。是儒家學者對古代占筮用書《周易》所作的各種解釋。舊傳孔子所作,不足信。大抵是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間的作品。
1.更換朝代。
1.《周易》之道。
2.謂互易其處境。
1.互換所處的地位。
2.交換土地。
1.改變既定的天命。
1.改正補充;更換。
1.改革,變革。
1.帝王更改年號。
1.交換;更換。
1.平易簡約。
2.謂寬和﹐不固執。
1.季節變換。
2.改變氣節操守。
1.猶容易。
1.根據《易》理占卜。
1.猶易子而食。口,丁口。
1.平易和樂。
1.《易》的義理。
1.平易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