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絲、麻、棉紗、毛線等編成布或衣物等。
2.
動詞
編織,即用針使紗或線等互相鉤連,制成毛衣、網(wǎng)子等。
3.
動詞
集合;構成。
4.
名詞
(Zhī)姓。
1.
“綕”的今字。
2.
編織。
1.出自《韓詩外傳》夫子以織屨為食。
2.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六》將軍之在即墨,坐而織蕢,立則丈插。
3.出自《西游補》原來正梁是湘妃竹,棟柱是泥青竹,兩扇板門是風人竹織成竹絲板。
4.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每天任何時節(jié),皆有幾個老人坐在門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鋼刀破篾,有兩個小孩子蹲在地上織簟子。
3.
搜羅。
1.出自《紅樓夢》要什么東西?順便織來孝敬。
4.
比喻客觀事物紛繁交錯。
1.出自《菩薩蠻》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2.出自《后庭花》詞玉英凋落盡,更何人識,野棠如織。
3.出自《彷徨·在酒樓上》見天色已是黃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wǎng)里。
5.
比喻思想情緒紛亂糾結。
1.出自《聞建寇逼境攜家由將樂沙縣以如劍浦》詩喪亂古今同,臨風意如織。
2.出自《天門謠·汲縣道中作》詞愁恨織,花落處、棠梨成血。
6.
制作布帛之總稱。
1.出自《詩·大雅·瞻卬》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2.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3.出自《平淮西碑》夫耕不食,婦織不裳。
4.出自《牛郎織女》原來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得一手好彩錦。
1.丟棄。
1.猶消滅。
1.狩獵的場所。
1.指三國吳孫策。亦喻年少勇猛的人。
1.瘋狗。
1.佛教語。古印度的佛教五大道場之一。
1.同"獼猴騎土牛"。
1.即獼猴桃。
1.古舞蹈名。
1.猶猖狂。
1.瘋狗。
2.比喻狂暴之徒。
1.打獵。
1.鏟除;剿滅。
1.指秋季打獵。
1.小瘋狗。喻兇暴之徒。
2.喻勇猛的少年。
1.畦畤。泛指古代帝王祭祀的場所。
1.痔瘡。
由直腸末端或肛管的靜脈叢曲張而形成的一種外科疾病。為紅色或暗紅色圓形結節(jié),表面充血呈顆粒狀。分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種。便血或疼痛為主要癥狀。
1.痔瘡。
1.肛瘺的通稱。
2.借指財政等方面的漏洞。
1.即痔漏。
1.即痔漏。
1.障礙;阻礙。
2.不明了;疑難。
3.執(zhí)著;拘泥。
1.排除煩亂的心情。
1.閉塞﹐阻隔。
1.甬道。
1.阻滯。
1.窒礙乖戾。
1.窒息沉悶。
1.閉塞;堵住。
1.不得志的文人。
1.恐懼。窒﹐通"恎"。
1.呼吸困難。
2.因受阻而中斷。
1.阻遏;抑制。
1.抑郁;沉悶。
1.亦作"窒欲"。
2.抑制欲望。
1.阻礙。
1.縫補之衣。
1.群飛貌。
1.亦作"袟敘"。
2.次序。袠,通"秩"。
1.收割。引申指收獲。艾﹐通"乿"。
1.謂用武力壓服與用計謀控制對方。
1.兇猛而傲慢。
1.兇猛強悍。
1.指兇災。
1.殘忍剛愎。
1.兇猛的鳥獸。
1.兇殘狠毒。
1.兇猛的魚鷹。
2.形容悍勇。
1.猛烈發(fā)作。謂頓時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