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單獨的,極少的。
2.
量詞
①用于某些成對的東西中的一個。②用于動物(多指飛禽、走獸)。③用于某些器具。④用于船只。
1.
鳥一只。
1.出自《說文·隹部》只,鳥一枚也。
2.
指一個。參見“隻字”。
1.出自《謝平原內史表》片言只字,不關其間,事蹤筆跡,皆可推校。
2.出自《石蒼舒醉墨堂》詩胡為議論獨見假,只字片紙皆藏收。
3.出自《清忠譜·哭追》我們駕上差人,靠著皇帝老子的勢頭,誰敢道只字?
4.出自《赤都心史》況且我已經有六個月不得故鄉只字。
3.
單,單獨。
1.出自《祭十二郎文》兩世一身,形單影只。
2.出自《賓退錄》今世男子初入學,多用五歲或七歲,蓋俗有男忌雙女忌只之說。
3.出自《易圖論上》故雖陰陽小數,納甲飛伏,坎離填補,卜數只偶之類。
4.
量詞。
1.出自《后漢書·方術傳上·王喬》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只舄焉。
2.出自《水滸傳》拿起筆來,又做了這只《臨江仙》詞。
3.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乳姑圖》山陰某,忘其姓名,有題《乳姑圖》詩云:“兒勿啼,婆婆將與汝棗梨,兒且去騎竹馬嬉。兒前牽娘雙淚流,東邊一只兒要留,口講指畫向婆語,婆婆不小吃乳羞!”
4.出自《荊渚感懷寄僧達禪弟》詩春殘相憶荊江岸,一只杜鵑頭上啼。
5.
通“雙”。
1.出自《穆天子傳》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天子……於是載玉萬只。
1.謂隱情謊報戶籍。
1.見"蔽障"。
遮蔽;障礙。
1.判罪。
1.閉塞懵懂。],通"懵"。
1.以幣帛祭禱。獘,通"幣"。
1.陋俗,壞風俗。獘,通"弊"。
1.強壯的鐵青馬。泛指駿馬。
1.亦作"髲鬄"。亦作"髲鬀"。
2.假髻。
1.見"髲髢"。
1.見"髲髢"。
1.假髻。
機關、團體、學校等辦的報,把稿子張貼在墻壁上。也叫墻報。
1.收藏在夾墻中。多指藏書。
1.比喻書法布置的自然。
1.見"壁廚"。
墻體上留出空間而成的櫥。也叫壁柜。
1.壁中露出像帶一樣的橫木。
1.兩壁夾著的巷道。
裝置在墻壁上的燈。
1.猶后世所謂飛檐走壁。形容有攀越絕技﹑能在壁上行走如飛的人。傳說唐柴紹的弟弟,勇武有力,善攀登,遇高墻,緣壁而上,輕快如飛。時人稱為壁飛。見五代劉氏撰《耳目記》。又張鷟《朝野僉載》卷六所記略同,但稱"壁龍"。
1.即壁虎。
掛在墻壁上的一種裝飾性織物。包括毛織壁掛、印染壁掛、刺繡壁掛、棉織壁掛等。毛織壁掛也叫壁毯、掛毯。
1.佛教語。大乘虛空宗的修行方法。
爬行動物,身體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盤,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蠅、蛾等小昆蟲,對人類有益。也叫蝎虎,舊稱守宮。
繪在建筑物的墻壁或天花板上的圖畫敦煌~。
1.嵌在墻上的碑記。
2.州縣官署也有壁記。如唐柳宗元有《武功縣丞壁記》﹑《館驛使壁記》等。
1.據漢應劭《風俗通.怪神》所記杜宣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醫治不愈;后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記述◇因以"壁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徒自驚擾。
1.見"壁錢"。
1.墻壁的角落。
1.見"壁中書"。
2.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
1.見"壁錢"。
1.鳥名。鴉屬。
1.墻上的龕穴。多指佛龕。
①古時軍營的圍墻,泛指防御工事。②比喻對立的事物和界限~分明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大~。
比喻防守很嚴密或界限劃得很分明。
(山崖等)像墻壁一樣陡立~千仞ㄧ~的山峰。
1.形容山崖石壁高峻陡峭。
1.一壁之隔的鄰居;緊鄰。
1.見"壁飛"。
就著墻壁砌成的生火取暖的設備,有煙囪通到室外。
1.軍營的門。
1.亦稱"壁鏡"。亦稱"壁蟢"。亦稱"壁繭"。
2.蟲名。蜘蛛的一種。體扁黑色,腿長易脫落,常在墻上織成白色圓形的囊,用以孵卵。
1.藏人于夾墻之中。
1.阻塞不通。
①蜱(pí)。②〈方〉臭蟲。
1.見"壁中書"。
1.謂死于營壘之中。
1.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末一宿。有星二顆,即飛馬座γ和仙女座α星。
1.中國繪畫﹑雕塑合一的一種藝術形式。亦稱"隱塑"或"影壁"。借壁勢塑造神鬼﹑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等像,并施以色彩,形成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特殊樣式。唐楊惠之的壁塑,時稱天下第一。據說北宋畫家郭熙見了楊惠之的山水壁塑,受到啟發,以手堆泥于壁,使成凹凸之狀,待干后,隨其形跡用墨暈成山巒林壑,稱為"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