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代詞
秦始皇起定為皇帝專用的自稱,,歷代帝王沿襲下來。
2.
名詞
預兆;征兆。
3.
代詞
人稱代詞。秦以前指“我的”或“我”。
1.
罅隙,縫隙。
1.出自《周禮·考工記·函人》視其朕,欲其直也。
2.出自《抱樸子·至理》反聽而后所聞徹,內視而后見無朕。
3.出自《說文·舟部》朕
2.
預兆;跡象。
1.出自《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游無朕。
2.出自《抱樸子·塞難》機兆之未朕,我能先覺之。
3.出自《高士詠·壺丘子》太沖杳無朕,元化誰能知。
4.出自《酬王伯虎》詩吾聞人之初,好惡尚無朕。
5.出自《墳·摩羅詩力說》蓋文明之朕,固孕於蠻荒。
3.
我。
1.出自《書·堯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
2.出自《楚辭·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3.出自《獨斷》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
4.
秦始皇二十六年起定為帝王自稱之詞,沿用至清。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2.出自《〈孝經〉序》朕聞上古,其風樸略。
3.出自《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梁主與青衣使人說道:“太廟一祭,朕如何知道殺戮這許多牲體?”
4.出自《金壺浪墨·廣東夷變》上手敕報曰:“朕不慮卿等孟浪,但誡卿等畏葸。”
5.
通“勝”。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國次》人強朕天,慎辟勿當。天反朕人,因與俱行。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德經》牝恒以靜朕牡。
6.
皇太后聽政或下詔時亦自稱“朕”。
1.出自《漢書·郊祀志下》皇太后詔有司曰:“……春秋六十,未見皇孫,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朕甚悼焉。”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上》太后以為至誠,乃下詔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3.出自《后漢書·和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1.老而頭白。泛指高齡。
1.見"馬槍"。
1.見"馬槍"。
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1895年春清政府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主要內容為清政府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1.掌牧馬政令的官吏。泛指牧畜管馬的人。
2.舊時官員所騎之馬。
1.馬頭上的裝飾品。
1.養馬的人,牧馬人。
1.清代隸屬兵部的掌馬機構。
1.率領馬幫的人。亦指馬幫中的趕馬人。
1.獸名。非洲產的直角大羚羊。
1.穆罕默德的古代音譯。
1.即大馬哈魚。一種生活在太平洋北部海洋中的細鱗魚,夏初或秋末入黑龍江等河流產卵,魚味鮮美。
又稱安哥拉山羊毛”。由土耳其安哥拉山羊的馬海種所產的毛。有白色和褐色兩種。纖維長而卷曲少、強力高、回彈性大、耐壓、有蠶絲般光澤。適于織制長毛絨、人造毛皮、提花毛毯等,并可與羊毛混紡生產粗紡和精紡呢絨。
1.古國名。三韓之一。在今朝鮮半島南部◇為百濟所滅。
1.公家或大戶人家養馬的地方。
2.騎兵用的較細長的軍號。
1.馬衣。
1.飛機﹑火箭等在空氣中移動的速度與音速的比。由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ernstmach)得名。
指兩塊亮度不同的區域并列時,邊界處亮度對比加強的現象。這個現象最初由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發現,故名。
阿拉伯文mahdi的音譯,意為被引上正道的人”。伊斯蘭教所期待的救世主”。7世紀末,有人宣稱先知穆罕默德曾預言,在末世他的家族中將降生一個叫穆罕默┑隆ぢ硨盞系娜耍來伸張正義,鏟除暴虐,解救苦難,恢復真正的伊斯蘭教。
1.生于馬腎中之物。
1.即獼猴。
1.戲曲術語。同"馬前"相對。舊指演員通過增加唱詞﹑念白和放慢演唱速度以延長演出時間。
1.見"馬后炮"。
1.方言。響馬,土匪。
1.猶馬虎。
2.安徽地區的一種稀飯。
1.蒙混騙人的手段。
1.舊俗恐嚇小兒之詞。
1.封建時代以養官馬作為賦役的民戶。
2.指養有馬驢等大牲畜的農戶。
1.猿類動物名。
1.見"馬嚼環"。
1.見"馬蟥"。
1.弩名。
1.見"馬蟥"。
1.亦作"馬黃"。亦作"馬蝗"。
2.即水蛭。
1.舊指回族人。回族馬姓居多,故稱。
1.賽馬協會。
1.猶馬口。
1.馬的異常現象。迷信者用以附會人事,以為災禍之兆。
1.亦作"馬雞"。
2.一種形體大的雞。主要產于我國西北地區。
1.同"蛛絲馬跡"。
1.馬籠頭。
1.蟬的一種。
1.指司馬遷所著《史記》。
1.馬戲,人騎在馬上所做的各種表演。雜技的一種。
1.祭祀馬神。
1.大薊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大薊小薊》。
2.術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術》。
1.見"馬甲袋"。
1.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繼承和發展。1959年首次發現于浙江嘉興馬家浜,故名。陶器以手制的夾砂和泥質紅陶為主,器形有缽﹑盆﹑罐﹑壺﹑豆﹑鬶﹑眀﹑釜﹑鼎和支座等。石器有斧﹑鏟﹑刀等。當時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種植秈稻,并飼養豬﹑狗等家畜,漁獵經濟也很發達。其年代約為公元前4750-前3700年。
1.見"馬后大練"。
1.我國新石器時代晩期的一種文化。1923年首次發現于甘肅臨洮馬家窯,故名。生產以農業為主,使用石器和骨器。陶器常繪有黑色的花紋,圖案與仰韶文化的彩陶不同。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000-前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