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告知。
1.出自《書·微子》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詔王子出迪。
2.出自《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于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於宗后。
3.出自《挽故相國尚書令忠獻公》太常難紀績,天語詔豐碑。
4.出自《董子〈春秋發微〉序》今分七卷,臚列其目於前,以詔來學。
2.
教導;告誡。
1.出自《管子·小稱》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諱,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將何以詔寡人。”
2.出自《柳州羅池廟碑》子嚴父詔,婦順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條法。
3.出自《精衛石》并且重男輕女的風俗,男尊女卑的訓語,數千年,父傳子,兄詔弟,已成一種牢不可破的例規。
3.
皇帝下達命令。
1.出自《〈淮南子注〉敘》孝文皇帝甚重之,詔使為《離騷》賦。
2.出自《新唐書·魏徵傳》帝痛自咎,即詔停冊。
3.出自《讀通鑒論·齊武帝三》拓跋氏之禁讖緯凡再矣,至太和九年詔焚之。
4.
引申為被皇帝任命。
1.出自《讓同平章事表》臣聞以德詔官,以勞定賞。
5.
言。
1.出自《莊子·人間世》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
6.
詔書。
1.出自《漢書·董仲舒傳》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2.出自《送陸歙州詩》序我作此詩,歌于逵道,無疾其驅,天子有詔。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看他百姓遮留時,出詔示之曰:“我不得擅留。”可見得他自有必不能留的道理。
4.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命為“制”,令為“詔”。
7.
輔助。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
8.
征召;召集。
1.出自《后漢書·馮衍傳下》詔伊尹於亳郊兮,享呂望於酆洲。
2.出自《西游記》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詔老孫有何升賞?”
3.出自《紫釵記·曉窗圓夢》何人詔此金錢會,喜鵲烏鴉總未知。
9.
引申為招致,導致。參見“詔期”。
1.出自《呂氏春秋·重己》夫死殃殘亡非自至也,惑詔之也。
10.
文體名。
1.出自《〈文選〉序》詔誥教令之流,表奏箋記之列……篇辭引序,碑碣志狀,眾制鋒起,源流間出。
2.出自《顏氏家訓·文章》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
3.出自《金史·選舉志一》宏詞科試詔、誥、章、表、露布、檄書,則皆用四六。
11.
古代少數民族首領的稱號。
1.出自《晉書·桓玄傳》玄左右稱玄為“桓詔”,桓胤諫曰:“詔者,施於辭令,不以為稱也。漢魏之主皆無此言,唯聞北虜以苻堅為“苻詔”耳。愿陛下稽古帝則,令萬世可法。”
2.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夷語王為“詔”。
1.用搶騙等方式販賣人口。
1.猶言屈打成招。
1.搶劫。
1.亦作"掠拷"。
2.笞擊拷問。考,通"拷"。
1.見"掠考"。
1.拷打訊問。
1.屈打成招,以立罪名。
1.見"掠鹵"。
1.見"掠鹵"。
17-20世紀初西方殖民者將中國東南沿海的貧苦勞動人民誘騙販賣到殖民地去的活動。鴉片戰爭后西方殖民者公開在中國一些口岸設立洋行,經營這種苦力貿易”。華工大多被裝在稱為浮動地獄”的船上運往美、澳等洲,賣給農場主或資本家從事奴隸勞動。
1.擾亂,搗亂。
1.劫奪;掠奪。
2.撇取,從表面舀取。
1.拷打而死。
2.搶劫殺戮。
1.搶劫后的剩余之物。
2.指劫掠剩余之物。
1.見"掠剩使"。
1.古人迷信,謂人之收入皆有前定,過此將被陰司所掠。陰司主其事者為"掠剩使",亦稱"掠剩鬼"。
1.梳子。
1.剽竊抄襲。
2.猶飄拂。
1.梳理齊整貌。
1.竊取虛名。
1.占有﹑役使。
1.猶言浮光掠影。
1.不經意,隨便。
1.壓陣。
1.拷打訊問。
1.獨木橋。
1.綰發的頭巾之類。
2.篦子。梳頭用具。
1.謂謀略高明,世所少有。
1.簡要地陳述。
1.攻占城池。
1.簡略的傳記。
1.大嘴巴。
1.差不多;大約相等。
1.巡視邊境。
2.占領土地;侵占土地。
3.掠過地面。
1.攻克平定。
2.猶稍定。
3.大體制定。
1.掠奪。
1.比較起來,稍微強一點。
1.俘獲。
2.指游獵。
1.撇開表面的事實而評論其用心。
1.撇開表面的事實,從情理上加以原諒。
1.撇開表面的事實,而從其用心上加以原諒。明張煌言《答趙安撫書》"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跡而原其心;感其誠而哀其遇。"
1.稍微提及。
1.約略計算。
1.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說.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1.簡要的書面報告。
1.將盡。
1.亦作"略窺一班"。同"略見一班"。
1.猶簡歷。
1.微微。
2.猶稍微,稍稍。
3.形容氣派軒昂。
4.古曲名。
1.劫掠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