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朝廷,帝王接見官吏、發(fā)號施令的地方。也指當政的地位,跟“野”相對。
2.
名詞
朝代,某一姓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tǒng)治時期。
3.
名詞
指一個君主的統(tǒng)治時期。
4.
動詞
臣子上朝進見皇帝;宗教徒到圣地、廟宇向神、佛禮拜。
5.
動詞
面對著;向。
6.
介詞
表示動作的對象或方向。
7.
名詞
(Cháo)姓。
8.
見“朝鮮族”。①我國少數(shù)民族,參看附表。②朝鮮和韓國的主要民族。
1.
指諸侯定期朝見天子,報告封國情況。朝,古代凡見人皆稱朝。
1.出自《書·舜典》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
2.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
3.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4.出自《文心雕龍·章表》天子垂珠以聽,諸侯鳴玉以朝。
2.
諸侯相拜見。
1.出自《左傳·文公十五年》夏,曹伯來朝,禮也。
2.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3.
臣下朝見君王。
1.出自《左傳·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2.出自《漢書·蕭望之傳》其賜望之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六百戶,給事中,朝朔望,坐次將軍。
3.出自《野人送朱櫻》詩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4.出自《春明退朝錄》唐在京文武官職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
5.出自《紅樓夢》賈政朝罷,見賈母高興,況在節(jié)間,晚上也來承歡取樂。
4.
晩輩問候長輩;部下進見長官。
1.出自《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朝其母,其母方績。
2.出自《史記·張丞相列傳》及蒼貴,常父事王陵。陵死后,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歸家。
3.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5.
拜訪。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
6.
使來朝見。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2.出自《難蜀父老》風(fēng)之所被,罔不披靡,因朝冉從駹,定笮存邛。
3.出自《代侯公說項羽辭》持此數(shù)者,以令天下,朝諸侯,建大號,何待于今。
7.
諸侯或卿大夫處理政務(wù)。
1.出自《詩·檜風(fēng)·羔裘》羔裘逍遙,狐裘以朝。
2.出自《荀子·宥坐》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
8.
指政事。
1.出自《呂氏春秋·直諫》﹝荊文王﹞得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
2.出自《報任少卿書》后數(shù)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
9.
祭拜;禮拜。
1.出自《禮記·檀弓下》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也,其哀離其室也。
2.出自《圯橋進履》親赴蒼天朝上帝,奉承敕旨下云霄。
3.出自《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這漢子坐下騎著一匹高頭大馬……滴滴答答走到茶坊前過,一直奔上岳廟中去,朝岳帝生辰。
4.出自《花月痕》前年三月初三夜,忽來與我作別,說要去南海朝觀音。
10.
小水流注大水。參見“朝宗”。
1.出自《文選·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瑯邪城詩〉》金溝朝灞浐,甬道入鴛鸞。
11.
會聚。
1.出自《逸周書·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zhí)事之人,朝于大庭。
2.出自《禮記·王制》耆老皆朝于庠。
12.
對,向。動詞。謂人或物正對某個方向。
1.出自《酬王晉安》詩拂霧朝青閣,日旰坐彤闈。
2.出自《水滸傳》﹝閻婆﹞看宋江時,只低著頭;看女兒時,也朝著別處。
3.出自《儒林外史》那花園一進朝東的三間。
4.出自《探索集·再論說真話》他們的嘴好像過去外國人屋頂上的信風(fēng)雞,風(fēng)吹向哪里,他們的嘴就朝著哪里。
13.
對,向。介詞。表示動作、行為針對的方向。
1.出自《水滸傳》但見那條大蛇,逕搶到盤陀石邊,朝著洪太尉盤做一堆,兩只眼迸出金光,張開巨口,吐出舌頭,噴那毒氣在洪太尉臉上。
2.出自《儒林外史》那陳蝦子被毛二胡子一味朝死里算,弄得他酒也沒得吃,肉也沒得吃,恨如頭醋。
3.出自《沙田水秀》金女翻過頭,朝父親笑笑,老頭也笑。
14.
宮室。
1.出自《老子》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15.
指君王處理政務(wù)處。古代君王及高級官吏處理政務(wù)的地方皆稱朝。后專指帝王接受朝見處理政務(wù)處。
1.出自《詩·齊風(fēng)·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3.出自《薦禰衡表》使衡立朝,必有可觀。
4.出自《三垣筆記》受職后,國計民生兵馬錢糧四項絕不侃侃直言,而今日一疏,色衣穿朝,明日一疏,御街走馬,后日一疏,護日不敬。
16.
指中央和地方高級官吏治理政務(wù)處。
1.出自《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與之言,弗應(yīng),從之及寢門,弗應(yīng)而入。
2.出自《文選·潘岳〈河陽縣作〉詩之一》微身輕蟬翼,弱冠忝嘉招。在疚妨賢路,再升上宰朝。
3.出自《到大司馬記室箋》府朝初建,俊賢翹首。
4.出自《資治通鑒·宋武帝大明元年》丹楊尹顏竣以藩朝舊臣,數(shù)懇切諫爭。
17.
指以帝王為首的中央政府。
1.出自《莊子·徐無鬼》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
2.出自《漢書·蕭望之傳》朝無爭臣則不知過,國無達士則不聞善。
3.出自《送殷員外序》唐受天命為天子,凡四方萬國,不問海內(nèi)外,無小大,咸臣順于朝。
4.出自《三垣筆記附識》此異宜聞於朝,縣令以萎草不久,遂寢。
18.
朝代。指同一世系帝王的統(tǒng)治時期。
1.出自《贈何劭王濟》詩赫赫大晉朝,明明辟皇闈。
2.出自《答劉正夫序》漢朝人莫不能為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之最。然則用功深者,其收名也遠。
3.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史閣部書》本朝傳世十六,正統(tǒng)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恩遐被。
19.
朝代。指某一帝王統(tǒng)治時期。
1.出自《顏氏家訓(xùn)·慕賢》齊文宣帝即位數(shù)年,便沈湎縱恣,略無綱紀;尚能委政尚書令楊遵彥,內(nèi)外清謐……物無異議,終天保之朝。
2.出自《柳子厚墓志銘》曾伯祖奭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3.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尚主》前五代諸駙馬,以尚主為苦。宋孝武朝,至有連名具冤單者,可笑也。
4.出自《〈三垣筆記〉點校說明》﹝李清﹞崇禎辛未進士,仕崇禎、弘光兩朝,歷官刑、吏、工科給事中,大理寺丞等。
20.
通“調(diào)”。參見“朝禮”。調(diào)習(xí),訓(xùn)練。
1.出自《荀子·哀公》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zhí)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
21.
通“潮”。參見“朝夕”。潮汐。夕,通“汐”。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吳古故祠江漢於棠浦東,江南為方墻,以利朝夕水。
2.出自《吳都賦》造姑蘇之高臺,臨四遠而特建,帶朝夕之浚池,佩長洲之茂苑。
22.
姓。
1.出自《履齋示兒編·字說·字異而義同》前漢晁錯,《荊王劉賈贊》及《敘傳》作“朝錯”。
1.比喻嚴酷兇悍。
1.飼鷹者棲鷹的木架。
2.指施工時用以撐托結(jié)構(gòu)構(gòu)件的臨時支架。常用木﹑竹或金屬管制成。
1.一種繩牽的木架。用于上下挽取重物。
1.鷹和雕。泛指猛禽。
1.遼代軍隊名號。
1.指浙江省海鹽縣南的鷹窠山。
1.像鷹一樣兇狠地注視著。鶚,魚鷹。形容以威猛的目光窺望。
1.見"鷹瞵虎視"。
1.像鷹和虎一樣兇狠貪婪地注視著。形容心懷不善,伺機攫取。
1.獵鷹與獵犬。
1.獵鷹和馬。借指田獵。
1.比喻銳利的目光。
1.形容緝捕時的快速兇猛。
1.猶鷹視。
1.古代鷹坊中飼養(yǎng)獵鷹的棚子。
1.猶言鷹瞵鶚視。比喻以敏銳而急迫的目光窺望。
1.指鷹的爪子。
獵人用以幫助打獵的鷹和狗。多比喻為主子效力的幫兇反動政府成了帝國主義的鷹犬。
1.替皇帝管理獵鷹獵犬的小吏。特指漢武帝時狗監(jiān)楊得意。
1.馴鷹的人。
1.馴鷹的人。
1.如鷹視物。形容目光銳利。
1.見"鷹視狼步"。
1.視物如鷹,行步如狼。形容舉止狠戾。
1.像老鷹一樣四下轉(zhuǎn)盼。形容銳利而機靈的目光。
鷹和雕。泛指猛禽有如兔走鷹隼落。
1.見"鷹視狼顧"。
在江西省東部、信江中游,浙贛、鷹廈兩鐵路交點。1979年設(shè)市。人口157萬(1995年)。為江西東北地區(qū)物資集散地。有大型鐵路列車編組場,為中國南方鐵路樞紐站之一。
1.如鷹飛騰。形容戰(zhàn)士驍勇﹑迅猛。
1.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1.勇武。
從江西鷹潭到福建港口城市廈門。長694千米。1956年建成。已電氣化。是中國華東地區(qū)的重要鐵路干線。
1.比喻心靈手快。
1.鷹的目光。
2.比喻兇橫的眼光。
1.威武貌。
2.武事的代稱。
3.逞威;大展雄才。
4.古代武官名號。三國魏曹操曾拜曹洪為"鷹揚校尉"。見《三國志.魏志.曹洪傳》。隋煬帝時改驃騎將軍為"鷹揚校尉"﹐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后又改為"鷹擊郎將")。見《隋書.百官志下》。
1.隋開皇中置驃騎將軍府,每府置驃騎﹑車騎二將軍。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改驃騎府為鷹揚府,改驃騎將軍為鷹揚郎將,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鷹擊郎將),隸于各衛(wèi),統(tǒng)領(lǐng)府兵。唐代改稱折沖府,其主官改稱折沖都尉﹑果毅都尉。參閱《隋書.百官志下》。
1.如鷹飛揚,似虎雄視。形容威武奮勇。
1.科舉制度中,武科鄉(xiāng)試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
1.舊時在我國市面上流通過的墨西哥銀幣。正面圖案為凸起的鷹。泛指銀元。
1.鷹和鷂。泛指猛禽。
2.指獵鷹。
1.假鷹。用以驅(qū)雀。
1.鷹與鹯。比喻忠勇的人。語出《左傳.文公十八年》"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2.比喻兇殘的人。
1.如鷹之棲止。形容威武。
1.比喻兇狠地攫取和吞沒。
1.嫩茶。因其狀如鷹爪,故稱。
2.常綠灌木。攀緣莖,葉子長橢圓形或?qū)捙樞危ǖG色至淡黃色,有濃厚的香味,可提取香精,也可用來熏茶葉。通稱鷹爪花。也叫鶯爪。
1.一種短毛羊皮。因毛像鷹爪而得名。
1.鷹爪茶。
1.見"鷹嘴"。
1.形容筆力遒勁。
1.亦作"鷹觜"。
2.茶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