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絲織品的總稱。
1.出自《禮記·禮運》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
2.出自《漢書·灌嬰傳》灌嬰,睢陽販繒者也。
3.出自《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寄書惟在頻,無吝簡與繒。
2.
帛之厚者。
1.出自《本草綱目·服器一·帛》素絲所織,長狹如巾,故字從白巾。厚者曰繒。
3.
見“繒綾”。不平貌。
1.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郁坱圠以嶒??,崱繒綾而龍鱗。
4.
同“罾”。魚網。
1.出自《江行無題》詩細竹漁家村,晴陽看結繒。
5.
通“矰”。參見“繒繳”。即矰繳。獵取飛鳥的射具。繳為系在短箭上的絲繩。
1.出自《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射者,方將修其??盧,治其繒繳,將加己乎百仞之上。
2.出自《中華古今注·雁》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飛,不畏繒繳。
3.出自《二禽詠》文彩羨孔鸞,繒繳或暗投。
4.出自《東園雜詠》飲啄力以致,繒繳安所施。
6.
古國名。姒姓,相傳為夏禹后裔。春秋時為莒國所滅。漢置繒縣,晉以后廢。故城在今山東省棗莊市東。見《穀梁傳·僖公十四年》、《國語·周語中》及《史記·吳太伯世家》。
1.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繒持齊以悍越,齊和子亂,而越人亡繒。
7.
姓。漢有繒賀。見《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1.出自《史記?夏本紀》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繒氏。
1.盛衰﹐興亡。
2.指興復廢毀的事物。
1.比喻惡人或逆子。
1.誅戮。辳,車裂。
1.梟與獍。舊時以為皆忤逆動物,故以并舉。破鏡,獸名,即獍。
勇猛強悍的騎兵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1.亦作"梟棋"。
2.古代博戲中的一種貴彩。
1.擒獲斬首。禽,同"擒"。
1.強悍之眾。
1.勇猛精銳。
2.指勇猛精銳的士兵。
1.古代博戲的兩種彩名,以梟為貴,散為賤。
2.喻指貴賤。
1.舊時博戲的勝彩名。梟為幺,得幺者勝。色,賭具。亦稱骰子。
1.比喻丑惡之徒。
1.舊時謂斬頭而懸掛在桿上示眾。
1.如梟盯視,如狼頻顧。形容行動警惕,有所畏忌。
砍頭懸掛示眾fe76*b031W髀遙敗,其徒二十人皆梟首、車裂殉,滅其宗。
1.斬首懸示于眾。
1.驍勇的首領。
1.舊指走私販鹽的不法之徒。
1.經冬不落的桃子。桃子干后懸掛樹上,如梟首之狀,故名。
1.殲滅。
1.猶暴徒。
1.兇惡狡猾。亦指兇惡狡猾的人。
1.見"梟懸"。
1.象聲詞◆喊聲。
1.泛指惡鳥。
1.怪笑,獰笑。
1.兇心;野心。
1.比喻心惡貌善。
1.不吉的星命。
1.兇惡。
①兇橫強悍梟雄險鷙。②驍勇雄豪梟雄之才。
1.亦作"梟縣"。
2.斬首懸掛示眾。
1.亦作"梟陽"。亦作"梟楊"。
2.獸名。即狒狒。
1.見"梟羊"。
1.見"梟羊"。
1.誅戮。
1.邪惡之聲;惡逆之聲。
1.驍勇。
1.泛指鷙鳥。
1.兇悍之盜。
1.斬首;梟首。
1.如梟之張翼。形容猖狂恣肆。
1.如梟啄裂獵物。極言殘暴。
2.謂誅戮。
1.古代博戲的兩種彩名。亦代指博具。
1.梟鳥的族類。喻邪惡之輩。
1.形容女子脊背瘦削,體態優美。
1.刪改定稿。
壁山壁。山壁像削過一樣的筆直懸崖削壁|削壁千仞。
1.刮削。
2.謂侵蝕。
1.減損。
2.刻薄。
3.很薄,厚度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