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幽深奧妙。
1.出自《易·系辭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2.出自《〈大云山房文稿二集〉敘錄》而文集反日替者,何哉?蓋附會六藝,屏絕百家,耳目之用不發(fā),事物之賾不統(tǒng),故性情之德不能用也。
2.
探測;探求。
1.出自《至人無夢》詩已賾希微理,知將靜默鄰。
2.出自《夫子罕言利命仁論》至如探造化之本,賾幾深之慮,以窮乎天下之至精。
3.出自《魏氏請建鶴山書院序》所謂教者,頥諸天地萬物之奧,而父子夫婦之常不能違也。
3.
紛繁;復雜。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上》經(jīng)之纖賾而難明者,莫大於小學。
2.出自《春秋毛氏傳總論》但《春秋》義例不一,無一是處,大抵此白彼墨,前三后四,必不能畫一,而前人相傳科指又極其龐頥。
3.出自《民彝與政治》秘探吾國致亂之源,因果復賾,莫可悉舉而拓其竅要。
1.博取別人的喜愛﹑稱贊。
1.計算報酬;取得報酬。
1.見"取次"。
1.亦作"取此"。
2.隨便,任意。
3.草草,倉促。
4.次序。
5.謂次第,一個挨一個地;挨次。 6.尷尬,進退兩難。
1.猶撮合。
1.向別人借取。
1.謂取得相當?shù)难a償。
1.所走的路程。
2.選取經(jīng)由的道路。
3.猶言上路。
4.猶言開辟道路。
1.召喚到。
2.得到。
1.削竹木成薄片或細條,頂端涂硫黃少許,用來點火,叫"取燈兒",也叫"發(fā)燭"。
2.華北地區(qū)舊時也稱火柴為洋取燈兒或取燈兒。
1.奪取;以武力強取。
1.排除別人或別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語本《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1.挖除耳垢。
1.取以為法則;效法。
1.取上等的為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謂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語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1.趨奉,迎合奉承。
1.謂稟告,請求答復。
1.告假。
2.報告。
1.取得物力或人力以供需用。
1.受重視;得好評。
1.猶取容。
1.求得和睦。
1.迎合。
2.古代公文用語。猶核實,勘對。
1.猶打諢。戲曲演出時,演員(多指丑角)即興說些可笑的話以逗樂。
1.招致譏諷。
1.古代謂在職官員以趕辦私事而請假。
1.謂取得資財或某種力量的幫助。
1.為人所借鑒。
1.拿取。將,助詞。
1.謂節(jié)取其善。
1.領取地方官府的證明文書。
1.指唐宋科舉制,選送士子應進士第。唐孟郊有《湖州取解述情》詩。
2.指明清舉人赴京會試。
1.謀取晉升。
1.古代奏疏末所用的套語。猶言聽候旨意,以決行止。
1.指佛教僧侶到印度求取佛經(jīng)原本。
2.比喻向先進的地區(qū)﹑單位或人物吸取經(jīng)驗。
1.謂享用多而精。語本《左傳.昭公七年》"蕞爾國,而三世執(zhí)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2.謂從大量材料中選取精華充分加以運用。
1.攝影或寫生時選取景物做對象。
1.亦作"取徑"。
2.選取經(jīng)由的道路。
1.謂因客觀事物的作用而產(chǎn)生某種意境。
1.謂領取備辦。
2.謂置辦。
3.用作備位充數(shù)。
1.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種情況決定。
1.審理。
2.猶查核。
1.取得別人的喜歡;得到快樂。
1.尋取快樂。
2.尋開心。戲弄別人,使自己高興。
1.深山與幽壑。多借指隱者所居。
2.喻深遠的意境。
1.荒丘﹑枯井。比喻人心寂然不動。
1.亦作"邱蚓"。
2.即蚯蚓。
1.連綿起伏的小山坡地。
1.指左丘明。春秋時魯國史官,著《春秋左氏傳》。
1.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