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性情急;不沉著,愛感情用事。
1.
急疾;迅速。
1.出自《易·說》為決躁。
2.
急躁;浮躁。
1.出自《論語·季氏》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2.出自《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出自《養生論》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
4.出自《答呂毉山人書》少安無躁。
5.出自《山洪》縣長喜歡點排場,脾氣躁,一句話不對,就冒火。
3.
急切;汲汲。
1.出自《抱樸子·逸民》然俗之所患者,病乎躁於進趨,不務行業耳,不苦於安貧樂賤者之太多也。
2.出自《言張田第二狀》臣愿陛下必選忠厚方正實有治行者為之,其飾偽行險、躁於進取,如田比者,皆不可用也。
3.出自《古今譚概·癡絕·貪癡》〔廬山道士〕晚節服餌丹砂,躁於沖舉。
4.出自《夜譚隨錄·小手》我本欲報汝家數千金,以時未至,故不無少俟。今既不能耐,不得不躁為之。
4.
擾動;跳動。
1.出自《文子·九守》人受天地變化而生……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2.出自《傷寒論·壞病》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心必躁。
3.出自《長安羈旅行》直木有恬翼,靜流無躁鱗。
5.
動亂;不安定。
1.出自《逸周書·謚法》好變動民曰躁。
2.出自《韓非子·亡征》君不肖而側室賢,太子輕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則國躁。國躁者,可亡也。
6.
通“劋”。狡猾;狡詐。
1.出自《荀子·富國》污者皆化而修,悍者皆化而愿,躁者皆化而愨。
2.出自《韓非子·難言》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
7.
通“燥”。干燥。
1.出自《老子》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8.
通“懆”。貪。參見“躁欲”。
1.出自《商君書·墾令》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
2.出自《賈天錫惠寶薰乞詩作詩報之》險心游萬仞,躁欲生五兵。
9.
通“操”。參見“躁切”、“躁蹙”。
1.出自《詩·大雅·江漢》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2.出自《詩·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
10.
用同“臊”。
1.出自《醒世姻緣傳》那日他舅子來家,那鸚哥看見就叫喚:“丫頭,姐姐要水哩,姐夫要下房。”躁的他婆子通紅的臉,越?喝,他越叫喚。
1.淘洗。
1.糾絞繩索。
1.醉貌。
2.歡樂貌。
1.祭奠。
1.謂同時連綴祭諸神。
2.吃喝。
1.泛指小鼓。
1.鼗鼓和木鐸。古代察賢和征詢民意時用。
1.鼗鼓的旁耳。鼗如鼓而小,有兩耳。持其柄而搖之,則兩耳還自擊。
1.有柄的小鼓。以木貫之,搖之作聲。古祭禮用的一種樂器。亦指鼗鼓之聲。
1.鼓名。
1.鼗鼓與鼙鼓。二者均小鼓。
1.《論語.微子》"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播鼗武"指殷時搖小鼓的樂師名武的人◇以"鼗武"借指精于本職工作的能人。
1.鼗鼓之聲。古代陣法作戰中用以整行伍。
1.找人作保。
1.討伐﹑懲治暴亂。
1.懲治悖逆。
1.探討本源。
1.指占便宜或取巧。
1.搜捕。
1.研討﹑裁奪。
1.謂求得好預兆。
1.博得喝采。
1.探討。
1.請求差使。
1.謂攻城略地。
1.亦作"討吃"。
2.向人要飯食吃﹔討飯。
1.民間傳說中專事乞討的鬼。
2.用為對乞丐的詈詞。
1.討飯用的打狗棍。又叫叫花棍。
1.見"討讎"。
1.討伐芟除。
1.游春﹐探春。唐陸龜蒙有《闔閭城北有賣花翁討春之士往往造焉因招襲美》詩。
2.算命﹐打卦。
1.見"討?"。
1.猶討摘。
1.謂自招挨打。
1.猶討打。
1.征討掃蕩。
1.謂找客店。
1.討伐平定。
2.議定。
1.衡量揣度。
1.征討和剪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1.征討懷異心的叛逆者。
1.征討罰罪。
1.行乞﹔要飯。
2.要求把飯端來。
1.即討吃棍。
1.詈詞。要飯的窮種。
1.賣面子。
1.謂放明白些。
1.征服。
1.討債。
1.舊時迷信稱野鬼游魂乞求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