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移動;挪動。
1.出自《墨子·大取》諸以居運命者,茍入於其中者,皆是也,去之因非也。
2.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是故舉錯不能當,動靜不能中,終身運枯形于連嶁列埒之門,而蹪蹈于污壑阱陷之中。
3.出自《鬼董·楊二官人》楊心目了然,獨口不能言、身不能運耳。
4.出自《看風箏》老人自己把身子再運到炕上,然后他喘著牛馬似的呼吸,他全身的肉體坍落盡了。
2.
運轉;轉動。
1.出自《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2.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十二》以水運機,磨麥為面。
3.出自《集外集拾遺·〈引玉集〉后記》但歷史的巨輪,是決不因幫閑們的不滿而停運的。
3.
揮動;使用。參見“運斤成風”。
1.出自《南史·齊臨汝侯坦之傳》帝運拳擊坦之不著,倒地。
2.出自《五燈會元·未詳法嗣·唐朝因禪師》唐朝因禪師,微時,嘗運槌擊土次,見一大塊,戲槌猛擊之,應碎。豁然大悟。
3.出自《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和尚將紙錢焚化,拜祝一番,運起鋤頭,掘開泥土,露出一堆白骨。
4.出自《燈下集·古代的斗將》陳安左手揮七尺大刀,右手運丈八蛇矛。
4.
謂資金周轉。
1.出自《儒林外史》我的小典當里若把他這貨倒過來,倒是宗好生意,可惜而今運不動,掣不出本錢來。
2.出自《閑情偶寄·頤養·行樂》財多則思運,不運則生息不繁,然不運則已,一運則經營慘淡,坐起不寧。
5.
行駛。
1.出自《楚辭·九章·哀郢》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2.出自《抱樸子·博喻》溝澮之流,不能運大白之艘。
3.出自《鄒翁壽序》故單輪不運,孤掌不鳴,而獨翼不蜚。
6.
運載;搬運。
1.出自《莊子·知北游》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
3.出自《漢宮秋》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
4.出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他看不清那上面裝的是什么東西,可是他判斷可能敵人在運傷兵。
7.
運用。
1.出自《文子·下德》所謂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言其運天下心,得天下力也。
2.出自《獻事表》豈文皇獨運聰明於上哉,蓋亦群下各盡其言以宣揚發暢於天下也。
3.出自《巫山》詩天工運神巧,漸欲作奇偉。
4.出自《孟良崮戰役》詩華東戰局看神變,陜北軍機運妙韜。
8.
玩弄;撥弄。
1.出自《禮記·少儀》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屨,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
2.出自《詠織婦》纖纖運玉指,脈脈正蛾眉。
3.出自《琵琶錄》曹綱善運撥若風雨,不事提弦,興奴(裴興奴)攏撚下撥稍軟,時人謂曹有右手,裴有左手。
4.出自《玉鸞謠》鸞兮運居巢,龍兮弄橫竹。
9.
世運;國運。
1.出自《漢書·高帝紀贊》由此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
2.出自《詠懷古跡》運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3.出自《月夜彈琴記》不幸宋箓既訖,元運方興。
4.出自《漱華隨筆·明陵》愍帝當國運既替,流賊蔓延。
10.
命運;運氣。
1.出自《晉書·文苑傳·曹毗》運屈則紆其清暉,時申則散其龍藻。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運來時,撞著就是趁錢的,火焰也似長起來;運退時,撞著就是折本的,潮水也似退下去。
3.出自《夢蕉亭雜記》謂陳君相貌豐腴,將來可望大用,則運尤佳。
4.出自《貴生》五爺歡喜玩牌,自己老以為輸牌不輸理,每次失敗只是牌運差,并非工夫不高。
11.
謂空間距離遠。
1.出自《書·大禹謨》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2.出自《國語·越語上》句踐之地……廣運百里。
3.出自《君道曲》大君若天覆,廣運無不至。
12.
直徑。參見“運寸”。
1.出自《莊子·山木》莊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
2.出自《酉陽雜俎·詭習》〔王固〕遂詣曾(曾叔政)所居,懷中出竹一節及小鼓,規才運寸。
3.出自《奉和權相公行次臨闕驛逢鄭仆射相公歸朝俄頃分途因以奉贈詩十四韻》別路環山雪,離章運寸珠。
13.
通“煇(暈)”。日月周圍的光圈。
1.出自《周禮·春官·大卜》其經運十,其別九十。
2.出自《淮南子·覽冥訓》畫隨灰而月運闕,鯨魚死而彗星出,或動之也。
14.
通“暈”。眩暈;昏厥。
1.出自《靈樞經·經脈》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
2.出自《乞小郡表》自后久坐則頭運,多務則心煩。
3.出自《哨遍·皮匠說謊》套曲走的筋舒力盡,憔的眼運頭低。
4.出自《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下·眩運》眩是目黑,運是頭旋。
15.
通“渾”。渾濁。
1.出自《諸子平議·管子四》運字無義,乃渾之假字。惟其枯旱,是以渾濁,故曰枯旱而渾也。
16.
運河的簡稱。
1.出自《明史·河渠志三》〔宣德〕六年三月……工部尚書江淵等請用官軍五萬以浚運。
17.
通“鄆”。古地名。春秋莒邑。
1.出自《公羊傳·文公十二年》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運。
1.謂帝王視朝時所居之位。
1.見"寧武子"。
1.亦稱"寧子"。亦稱"寧生"。亦稱"寗生"。亦稱"寧武"。
2.春秋衛大夫寧俞,謚武子。《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邢昺疏"若遇邦國有道,則顯其知謀;若遇無道,則韜藏其知而佯愚。"后以寧武子為國家有道則進用其智能﹑無道則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
①安寧邊事寧息。②安定休息晝夜辛勞,不得寧息。
即銀川平原”(1049頁)。
1.安心;耐心;靜心。
1.晉宋時的俗語,"如此"﹑"這樣"之意。
寧馨這樣”的意思。晉宋時俗語,好比今天說的這樣的孩子”,后多用于褒義。
1.如此;這樣。
1.安定;平靜。
1.舊時迷信者謂車的精靈。
1.安心從事其所為之業。
1.亦作"寧壹"。
2.安定統一。
1.見"寧一"。
1.使之安心。
1.安定富庶。
1.謂生活安定富裕。
1.安定的區域。
2.指固定的住所。
明與后金之間的戰役。天啟年間,努爾哈赤率后金軍攻掠關外各地,直逼寧遠(今遼寧興城)。1626年明守將袁崇煥率兵固守,并用巨炮擊退后金軍,努爾哈赤受重傷,退兵后病死。次年皇太極再攻寧遠,又被擊敗。
1.表明兩者相較,情愿選取某一方面。
1.安居。
1.寧可折斷也不彎曲。比喻寧可犧牲,絕不屈服。
1.安樂。止,無實義。
2.安處。
3.謂所當止。
1.安定太平。
1.見"寧武子"。
2.見"寧戚"。
1.用手指扭拉皮肉。
2.猶糾纏。
1.猶言抱成一團。謂使彼此關系緊密﹐不能分離。
1.方言。謂鬧別扭﹐發生沖突。
1.個性倔強。
1.性情倔強的人。
1.扭轉﹐轉過。
1.兇狠惡毒。
1.猶野蠻。
1.猶兇悍。
1.猛叫;狂呼。
1.猶炸雷。
1.猶言兇惡可怕。
1.丑惡;頑鈍。
1.惡魚。
1.兇惡地注視。
1.指兇狂之人。
雙子葉植物,蕓香科。常綠小喬木。葉長橢圓形。花帶紫紅色。果橢圓形或卵圓形,黃色,皮厚而香。中國南方各地均有栽培。果肉極酸,可制檸檬汁和檸檬酸。
1.一種長條的楮樹。
1.罵人之語,猶言孱頭。
1.懦怯庸劣。
1.丑陋。
1.詈詞。劣奴。
1.懦弱;劣弱。
1.拙劣。
1.亦作"您"。
2.不分明;不清楚。
3.謂草率,馬虎。
4.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