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龠”。
2.
名詞
古時兒童習字的竹片。
3.
名詞
風箱上送風吹火的竹筒。
4.
古同“鑰”。
1.
古管樂器。在甲骨文中,本作“龠”。象編管之形,似為排簫之前身。有吹籥、舞籥兩種。吹籥似笛而短小,三孔;舞籥長而六孔,可執作舞具。
1.出自《詩·邶風·簡兮》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2.出自《禮記·文王世子》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
3.出自《文心雕龍·聲律》若夫宮商大和,譬諸吹籥,翻回取均,頗似調瑟。
4.出自《儒林外史》遲衡山把籥、翟交與這些孩子。
2.
鼓風吹火的竹器。
1.出自《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2.出自《問大鈞賦》播形肖貌,生類積億。橐籥圈匡,镕煉消息。
3.
通“鑰”。鎖鑰。
1.出自《墨子·號令》諸城門吏,各入請籥,開門已,輒復上籥。
2.出自《墨子·備城門》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方尚必為關籥守之。
3.出自《逸周書·器服》簟籥捍。
4.出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魯人投其籥,不果納。
5.出自《南史·柳慶遠傳》武帝時居宮中,悉斂諸門籥,問柳侍中何在。慶遠至,悉付之,其見任如此。
4.
關閉。參見“籥口”。
1.出自《越絕書·外傳紀策考》﹝嚭﹞諛心自納,操獨斷之利,夫差終以從焉。而忠臣籥口,不得一言。
2.出自《越絕書·篇敘外傳記》時莫能用,籥口鍵精,深自誠也。
5.
古代兒童習書所用的竹簡。
1.出自《書·金縢》啟籥見書。
2.出自《代升天行》五圖發金記,九籥隱丹經。
3.出自《證俗文》龠,《說文》:書僮竹笘也。笘,折竹捶也。潁川人名小兒所書為笘。葉,龠也。蓋龠析竹片為之,是小兒學書之簡。書,一簡為一葉,猶今世書一篇為一葉也,或通作葉。
6.
一種古代量器。圓口,平底,有長柄,柄端有環。
1.高聳入云的山崖。
1.船幔上所畫的花卉和云紋裝飾。亦借指華美的船只。
2.潔白的花朵。
1.用于語尾。表示疑問。
2.表示反詰。
1.帝王出獵,士卒負羽箭隨從,故稱"羽獵"。
侍衛皇帝的禁軍出來依舊屬羽林,立在殿前射飛禽。
1.《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載,漢武帝建羽林騎,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于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
1.禁衛軍名。
1.《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后更名羽林騎。"后以"羽林騎"泛指禁衛軍。
1.禁軍兵卒。
1.猶羽林士。
1.指鳥類和魚類。
2.猶魚雁。指書信。
1.古地名。《穆天子傳》卷五"仲秋甲戌,天子東游,次于雀梁,□衏書于羽陵。"郭璞注"謂暴書中蠹蟲,因云蠹書也。"后以"羽陵"為貯藏古代秘籍之處。
1.鳥翼。
1.謂道人,道士。
1.以鸞鶴為馭的坐車,傳為神仙所乘。
鳥類表皮角質化的產物。被覆在體表,輕而難磨,略有彈性,具防水性,有護體、保溫和飛翔等作用。成鳥的羽毛通常分正羽、絨羽和纖羽三種,分別長在體表一定區域。
1.鳥羽長齊。比喻成熟壯大,力量積蓄充足。
1.球類運動項目之一。球場為長方形,中間橫隔球網,運動員各占半個場區,用球拍將球在空中往來拍擊。室內室外均可進行。
2.羽毛球運動使用的球。用軟木包羊皮裝上羽毛,或用塑料制成。
1.見"羽書"。
1.《戰國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后以"羽毛未豐"喻還未成熟,還未成長壯大。
1.兩旁有翅的官帽。
1.古代傳說中身上生羽毛的人。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其民生羽翼。
1.指粗衣。
1.以翠羽為飾的佩帶。
1.以羽毛制作的披肩。為神仙或道士所用。
1.以羽毛為飾的旗幟。
1.鳥獸的毛皮。
1.羽林軍的騎兵。
1.翠羽裝飾的旌旗。
1.傳說中的瀛洲石磬,因輕而鳴。
1.亦作"羽x"。
2.羽山之谷。以產翟著稱。
1.猶羽族。
1.古官名。
2.神話中的飛仙。
3.道家學仙,因稱道士為羽人。
1.禽類腹部和背部的絨毛。特指經過加工處理的鴨﹑鵝等的羽毛。
1.一種薄的紡織品。用棉與毛或絲等混合織成,多用來做衣服襯里。
1.羽制的扇形物。古代用為棺飾。柩車行,人持行兩旁以障柩車。
2.帝王儀衛中的掌扇。
1.山名。舜殺鯀之處。
長羽毛制成的扇子羽扇綸巾。
1.指東晉吳猛以白羽扇畫水渡江的傳說。
1.《晉書.顧榮傳》載廣陵相陳敏反,渡江據州,榮等潛謀起兵攻敏。榮廢橋斂舟于南岸,敏率萬余人出,不獲濟,榮麾以羽扇,其眾潰散◇因以"羽扇揮兵"為從容指揮﹑克敵制勝的典實。
1.見"羽扇揮兵"。
1.《太平御覽》卷七○二引晉裴啟《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后因以"羽扇綸巾"謂大將指揮若定瀟灑從容。
1.謂注酒于觴,浮于流水,隨波傳送。為古代上巳日游宴之俗。
1.羽衣。道士所服。
2.即《霓裳羽衣曲》。
1.南方朱鳥。
1.指鳥類。
2.猶羽流。泛指道士。
1.帝王的衛隊和儀仗。
1.古代一種文舞,舞者執羽。
1.指鳥類。
2.指車飾﹑旌旗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