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囦”的今字。亦作“渆”。亦作“渕”。
2.
回水;回旋之水。
1.出自《說文·水部》淵,回水也。
3.
深潭。
1.出自《詩·小雅·鶴鳴》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2.出自《答張士然》詩余固水鄉士,惣轡臨清淵。
3.出自《送潘歙州》詩勿窺淵游鱗,無吠夜驚狵。
4.出自《觀樂生傳》吾於地,樂海之深溥浩漫,淵之澄瑩。
5.出自《瓶》詩月輪對著梅花有如淵的懷抱。欲訴,又礙著星星作擾。
4.
人或物匯集之處。
1.出自《管子·形勢解》淵者,眾物之所生也。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略荒裔之地,不如保殖五谷之淵。
3.出自《書?武成》(商王)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5.
深邃,深沉。
1.出自《老子》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2.出自《水經注·河水三》池水澄渟,淵而不流。
3.出自《兩浙路轉運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予謂資賦雖殊,各得文正公之一體,而公淵然澄泊,議者為多。
4.出自《上汪瑟庵侍郎書》及前日上謁,而淵然之容,雍然之論,所謂異同黨閥,古今愛薄之說,無幾微見于神志。
6.
通“鼘”。鼓聲。亦泛用作象聲詞。參見“淵淵”。
1.出自《聊齋志異·余德》既而鼓歇,淵然一聲,蒂須頓落。
2.出自《瀛堧雜志》炮火光中浩歌此曲,不啻淵然出自金石中也。
3.出自《說文通訓定聲·水部》(淵),假借為鼘。
7.
姓。春秋時齊國有淵湫。見《世本·氏姓》。
1.出自《廣韻?先韻》淵,姓。世本有齊大夫淵湫。
1.趴伏隱藏。
1.謂死于沙場。
1.息鼓。常示無戰爭﹐或戰事已息止。
1.儀仗之一。
1.謂臥身火車軌道阻止火車行駛﹐或以圖自盡。
1.方言。把雞蛋去殼﹐整只放在開水里煮。
2.方言。去殼后整只放在開水里煮的雞蛋。
1.《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天下大亂﹐﹝管寧﹞聞公孫度令行于海外﹐遂與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度虛館以候之。既往見度﹐乃廬于山谷。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后漸來從之。"裴松之注引晉傅玄《傅子》"寧往見度﹐語惟經典﹐不及世事。還乃因山為廬﹐鑿壞為室。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后用以為典﹐有隱處之意。
1.比喻執法嚴峻或作戰勇猛者。
2.喻官職的尊嚴。
3.比喻殘暴兇橫之人。
4.比喻山勢。
1.違逆心意。
1.怨怒之色。
1.不合流俗。
1.正面看;面對面看。
1.方言。猶言戇頭戇腦。形容魯莽,沒有涵養。
1.謂阻礙不通。
1.違犯,抵觸。
得罪人;與人合不來性滑稽,善諧謔,亦未嘗忤物。
1.違逆心意。
1.抵觸而生怨。
1.即仵作。舊時官署中檢驗命案死尸的差役。
1.猶傲慢。
1.悵然失意貌。
2.驚愕貌。
1.違背事物的自然規律。
1.冒犯。
1.違逆;隔閡。
1.違逆。
2.引申謂對父母不孝。
1.猶侮辱。
1.迎面直視。謂以非禮的態度看人。
1.猶忤物。觸犯他人。
1.謂不順心,不得意。
1.違背意旨。
1.戲劇中表演武打的人。
1.軍備。指武裝力量﹑軍事裝備等。
中國古代大型綜合性兵書。明代茅元儀編纂。二百四十卷。分為五部分《兵訣評》輯錄點評部分兵書內容;《戰略考》輯錄歷代六百余個戰爭戰例;《陣練制》輯錄各種陣法及士卒編伍、訓練方法等;《軍資乘》輯錄軍營制度、攻守器械、火器、車馬戰船、軍餉等;《占度載》輯錄占卜、兵要地志等。在中國及世界軍事史和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即虎賁。勇士之稱。唐人避太祖李虎諱改。
1.武冠。
2.武官。
1.一種類似摔跤的競技游戲。
1.指軍權。
1.謂既動武就不能講斯文。
1.半步。
2.即虎步。形容舉步威武。
3.謂追隨。
1.兵部。古代封建王朝中主管軍事的部門。
1.亦作"武材"。
2.軍事才干。
1.見"武才"。
1.即武昌柳。
1.即武昌柳。
1.《晉書.陶侃傳》"﹝侃﹞嘗課諸營種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之于己門。侃后見,駐車問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施惶怖謝罪"◇泛稱楊柳為"武昌柳"。
1.《晉書.陶侃傳》"及王敦平,﹝陶侃﹞遷都督荊雍益梁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余雪猶濕,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釘)裝船"◇以"武昌剩竹"比喻可以利用的材料。
1.三國吳嗣主孫晧從建業遷都武昌,丞相陸凱進諫,疏中引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見《三國志.吳志.陸凱傳》。武昌魚指武昌附近所產的團頭魴。
1.威猛的兵車。
1.武官;武將。主管軍事的官員。
1.勇武的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