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以手牽引;以手握持。
2.
動詞
引用。
3.
動詞
幫助;救助。
1.
亦作“愋”。
2.
攀緣。
1.出自《西京賦》熊虎升而拿攫,猿狖超而高援。
2.出自《水經注·涑水》路出北??,勢多懸絕,來去者咸援蘿騰崟,尋葛降深。
3.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其北皆崖石嶄削,無路可援。
3.
攀折。
1.出自《呂氏春秋·下賢》桃李之垂於行者,莫之援也。
2.出自《邴吉論》子產為政,桃李垂於街者莫援。
4.
薦舉;提拔。
1.出自《禮記·儒行》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2.出自《答曾舍人啟》某官異材秀出,博學名家……今乃援而進之,論者惜其晚矣。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明宗天歷二年》及英宗朝,特們德爾再相,復援為左丞。
5.
引用;引證。
1.出自《禮記·緇衣》臣儀行不重辭,不援其所不及。
2.出自《后漢書·馮衍傳下》援前圣以制中兮,矯二主之驕奢。
3.出自《智囊補·語智·蘇子由》今乃是陛下開端,后世子孫,必援陛下以為例。
4.出自《大風歌》至于如何封賞,實在無例可援。
6.
幫助;救助。
1.出自《國語·魯語上》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
2.出自《運命論》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3.出自《桯史·楚齊僭冊》命爾為皇帝,以援斯民。
4.出自《四川討滿洲檄文》徒以矢盡援絕,孤立重圍而至亡。
7.
執;持。
1.出自《荀子·正論》今人或入其央瀆竊其豬彘,則援劍戟而逐之,不避死傷。
2.出自《笙賦》援鳴笙而將吹,先嗢噦以理氣。
3.出自《客居》詩篋中有舊筆,情至時復援。
4.出自《智囊補·語智·馬圉》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
8.
《墨子》中的邏輯術語。謂引彼以例此。猶今言類比推理。參見“援推術”。
1.出自《墨子·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
9.
以樹木組成的園林衛護物;籬笆。
1.出自《晉書·孝友傳·桑虞》虞以園援多棘刺,恐偷見人驚走而致傷損,乃使奴為之開道。
2.出自《在江陵嘆年傷老》詩池瀆亂蘋萍,園援美花草。
3.出自《杏花》詩援少風多力,墻高月有痕。
4.出自《賓退錄》既又挽草為援,以御烜日。
10.
戈的橫刃。
1.出自《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2.出自《小滄浪筆談》宋戴公戈……援長四寸三分,胡博七分,顏氏呼為小戈。
11.
通“爰”。怨恨。
1.出自《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
2.出自《群經平議·大戴禮記一》《方言》曰:“爰,恚也。”援與爰通。不以援人者,不以恚人也。小人恥己之不能因而忌人之能,君子不然,故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也。
12.
通“爰”。緩。參見“援拔”。
1.出自《逸周書·文酌》一曰騰咎信志。二曰援拔瀆謀。三曰聚疑沮事。
13.
牽拉,牽引。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右撫劍,左援帶,命驅之出。
2.出自《后漢書·王符傳》規(皇甫規)素聞符名,乃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援符手而還。
3.出自《夜譚隨錄·碧碧》女吃吃笑,解足纏拋與一端,援之而上。
1.以手拍股。表示振奮或感嘆。
1.安邊﹐鎮守邊疆。
1.明清時巡撫直轄的軍隊。
1.執持兵器。
2.安撫士卒。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九出出名為"撫兵"。
1.安葬。
1.謂彈奏琴曲。
1.兒童游戲之一。聚沙之類。借指少年交好。
1.稱巡撫。
醒木。曲藝演員表演時用以拍桌子以引起聽眾注意的木塊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1.安撫;撫慰。
2.撫慰死者的親屬。
1.教養。
2.謂安撫化育。
1.安撫平定。
1.猶摭拾。
1.據有封地。
1.敲擊瓦制樂器﹐作為歌唱時的節奏。
1.謂反躬﹐反躬自問。
見〖反躬自問〗。
1.存恤遺孤;撫養孤兒。
1.仿效古人﹑古書。
1.安撫和輯。
1.謂隨物變化。
1.猶切合。
1.謂追思陳跡往事。
1.見"撫輯"。
1.安撫平定。
1.安撫聚集。
1.亦作"撫緝"。
2.安撫輯和。
1.憑幾﹐拍幾。表示感嘆。
1.省察自己;自問。
1.按劍。
2.指從戎。
1.撫育教養。
1.安撫接納。
2.愛撫結納。
1.擊節。
1.撫慰結納。
1.因眼前事物而引起對往事的追思。
1.見"撫今悼昔"。
1.見"撫今悼昔"。
接觸當前的事物而回想過去。也說撫今思昔。
1.見"撫襟"。
1.亦作"撫衿"。
2.撫摸衣襟。表示感嘆。
1.對景;覽景。
1.謂試鏡﹑舉鏡(照影)。
1.撫育。
1.指招撫的措置﹑安排。
2.指議和事宜。
1.謂太子從君出征。
2.官名。將軍稱號。三國魏文帝封司馬懿為撫軍將軍。其后晉﹑南北朝皆有此稱﹐省稱撫軍。
3.官名。明清時巡撫的別稱。
1.安撫控制。
1.叩問﹐求解。
1.撫尸哀哭。
1.安撫招徠。
1.撫慰;慰勞。